“2018年,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穩步進行,基于光熱電站的熔鹽儲熱項目發展加速,化學儲能項目呈爆發式增長。”在近日召開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上,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擲地有聲。
會上, 《2019儲能產業應用研究報告》(以下簡稱 《報告》)如期發布。這份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儲能應用協會產業政策研究中心牽頭撰寫的 《報告》預測,2019年、2021年、2023年將是中國電化學儲能產業發展較為重要的時間拐點;預計到2025年,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功率規模約28.6GW,以儲能工程項目作為計量,市場份額將達到1287億元,整個產業的市場規模也將具備萬億級市場潛力。
“應該看到,儲能前景雖好,但也面臨一些發展難題,如儲能技術種類繁多,缺乏標準判斷;儲能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價格表現;儲能市場環境有待培育;電化學儲能技術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有待實踐檢驗,距離規模應用尚有較大差距等。”劉勇如是說。
電化學儲能迎來分水嶺
來自儲能應用分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新增投運儲能項目共計2112.8MW,儲能項目108個。其中,抽水蓄能裝機功率規模1300MW (2個),占比61.5%;熔鹽儲熱裝機功率規模200MW (3個),占比9.5%;電化學儲能裝機功率規模612.8MW (103個),占比29%。
“2018年是中國電化學儲能發展史的分水嶺。一方面是因為電化學儲能累積裝機功率規模首次突破GW,另一方面是因為電化學儲能呈現爆發式增長,新增電化學儲能裝機功率規模高達612.8MW,對比2017年新增功率規模147.3MW,同比增長316%。”劉勇表示。
“中國儲能市場累計裝機規模31.2GW,主要以抽水蓄能為主 (29.99GW,占比96.0%),但電化學儲能 (1033.7MW,占比3.3%)和熔鹽儲熱 (211.7MW)得到了快速發展。”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儲能應用分會副秘書長陳永翀介紹, “以電化學儲能為例,截至2018年底,中國電化學儲能技術功率和容量裝機主要以磷酸鐵鋰、鉛蓄電池為主。另有多種技術在各自使用領域存在示范應用。”
具體來看,在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的應用場景中, “新能源+儲能”主要分布在風光資源豐富的青海、河北、西藏、甘肅; “電源側調頻”主要部署在調頻收益較高的山西、內蒙古、廣東等省區; “電網側儲能”主要分布在市場推廣較早的江蘇、河南以及后續進展較快的湖南、甘肅、浙江; “分布式及微網”則集中在工商業發達或供電緊缺且風光資源較為豐富的三北及東南沿海地區;“工商業削峰填谷”則主要集中在工商業發達且峰谷電價差較高的地區。
另據 《報告》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用戶側 (工商業削峰填谷+需求側響應)和電網側儲能裝機比例各為24.6%和24.0%,分列一、二位。 “應該看到,用戶側儲能市場火爆的背后,運營商正面臨沉重的資金鏈壓力、高投資風險及長投資回報期,技術如何推動值得關注;電網側儲能大幕已然拉開,但盈利模式中的核算機制仍較為復雜。”陳永翀提醒。
1.4GW儲能項目年內有望投運
對于2019年全國儲能項目即將投運的量級, 《報告》也給予了專業預測:1.4GW ~1.5GW。
劉勇解釋,新增項目將主要來自電源側調頻 (三北、廣東)、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網(甘肅、青海)、電網側儲能 (江蘇II期、河南II期、湖南、甘肅、浙江I期)、分布式及微網項目 (華北、華東)。
“到2020年,預計投運規模約2.8GW。輔助服務政策初步完善,市場從三北、廣東向其它省份延伸;儲能技術度電成本進一步降低,工商業削峰填谷儲能市場打開。電源側調頻和工商業削峰填谷預計進入商業化初期。2023年,預計投運規模約5.6GW。儲能電池度電成本有望降至0.3元/kWh,新能源+儲能商業模式進入市場可接受期。”陳永翀補充說。
值得一提的是,為更好推動儲能產業的快速發展, 《報告》還從技術、安全、標準、市場、政策五個層面提出了建議。
在技術層面,一是定制開發適用于儲能系統的核心
裝備;二是定制開發適用于不同應用場景的不同小時率儲能產品;三是攻克新一代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易回收、無 (或少)污染新型儲能技術;四是攻克針對源網荷側全場景應用的電化學儲能系統集成技術;五是打造全國統一儲能云平臺,促進源網荷儲友好互動。
在安全層面,應建立合理的儲能電站退役機制,避免長服役周期下的不確定性安全風險。
在標準層面,應加強儲能技術統一規范、行政審批流程、并網規則、產品檢測認證等方面標準建設。
在市場層面,應積極探索適用不同應用場景的商業模式,并適時布局儲能電池回收產業。
在政策層面,要明確儲能電站的市場價值,賦予儲能電站所提供價值的合理收益。
“還應看到,磷酸鐵鋰技術路線上,相關企業將分階段在電源側調頻兼容量服務、戶用儲能、電網側儲能、新能源+儲能領域逐步實現規模化應用,并陸續侵占其它類型電池儲能技術的市場空間。三元鋰電池具備與磷酸鐵鋰競爭的條件,但安全是其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鈦酸鋰電池在快速調頻領域的示范及商業應用逐步增多,但一次性投資成本過高仍是限制其發展的主要瓶頸。”陳永翀分析。
他同時提醒,梯次利用電池在用戶側、備用電源等相對溫和環境方面的應用也日漸增多,隨著退役動力鋰電池規模日益龐大,產品將驅動市場留給其應用空間。此外,鉛炭電池、液流電池、新型電池儲能技術也將陸續進入儲能應用的視野,或根據自身獨特優勢,決定其在儲能市場的競爭力。
“下一步,新能源+儲能將仍以三北地區集中式為主,逐步向中東部地區分布式擴散;電源側調頻將以試點區域為*,逐步向華東、華中區域延伸;中長期電網側儲能將以尖峰電力缺口較大且新能源滲透率較高的區域為主。而擁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具有環保效益好的儲能技術和企業或將獨領風騷。”劉勇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