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時,百廢待興,全國僅在沿海幾個城市有少數化工廠,更沒有專門的化工建設力量。全年化學工業總產值僅為1.77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6%。70年后,我國化學工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已經形成上下游產業鏈齊全、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國宏大化工版圖的構筑,一代又一代化工建設者們功不可沒。
70年來,我國化工建設行業規模日益壯大。在舊中國,我國沒有化工建設的專業隊伍。新中國成立后,根據化學工業的發展需要,國內迅速建立起了化工基本建設隊伍,他們以吉林工程公司、大連工程公司、太原工程公司為雛形,通過建設吉林、蘭州、太原三大化工基地第一期工程逐漸發展起來。經過上世紀70年代分布于全國12個省市的13套大型化肥裝置和北京30萬噸/年乙烯、吉林11.5萬噸/年乙烯項目建設的錘煉,化工建設隊伍規模得以快速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34個化工專業施工企業,員工總數10萬人,到目前全國僅化工施工總承包特級和一級企業就達158家,就業人員達數百萬人,年完成施工產值上千億元。
70年來,化工建設行業項目管理體制逐步建立健全。上世紀60年代以第十二化建公司全包石家莊化肥廠建設試點開始,化工建設實行化建公司全面負責制;70年代,開始運用統籌法組織施工;到了80年代,隨著魯布革經驗的推廣,以三化建為代表的化建隊伍*響應并學習運用項目法管理,把競爭機制引入工程建設領域,實行全過程總承包方式的項目管理。化工建設施工任務也由計劃分配轉變為參與市場招投標,開始了市場化改革。
多年來,化工建設行業項目及企業管理水平逐步與國際接軌。1979年,在化工基本建設規模和投資進行較大幅度壓縮的情況下,化建企業及時調整經營方向并尋求國際合作。五環工程公司、成達工程公司等設計院與凱洛格等國外工程公司合作,設計了大型尿素、對二甲苯、聚丙烯及乙二醇等裝置,還參與合作采購、合作制造設備等工作,為加強與國外工程公司的合作及“走出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化工建設行業施工規模和能力也逐步壯大和增強。上世紀70年代,建設一座30/52化肥項目需要多個施工企業全力以赴奮戰多年才能完成。現在,一個施工企業可以同時承建多項國內外大型項目,組建上百個項目部。隨著我國煤制油、煤制氣等現代煤化工的興起,化工建設行業吊裝
裝備制造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以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為代表的工程機械
制造業的研發、制造能力已達到國際*,施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發的液壓提升裝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中化二建6400噸的液壓提升裝置的設計、制造、應用成功為標志,我國的液壓提升裝置規模已成為全球“巨無霸”。
多年來,化工建設行業市場經營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施工企業初期主要以專業承包為主,現在逐漸發展為施工總承包甚至EPC總承包;設計企業已由單一設計為主發展為工程EPC總承包為主。BOT、BOOT、PPP等現代經營模式已經在工程建設行業成為常態。成達工程公司在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的直接領導下,在印尼以“建設—擁有—經營—轉讓”模式承攬巨港電站項目,是中國在海外的第一個BOOT項目。該項目至今仍在為成達公司和中國化學創造效益。天辰工程公司、十一化建公司先后分別與國外化建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探索國際合作經營的新模式。
當前,化工建設行業國際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改革開放前,施工企業僅僅按計劃承建了部分引進和援外項目。上世紀80年代初,在原化工部、基建局及中國化學工程總公司的支持下,七化建*參加孟加拉吉大港第一套大化肥項目國際競標并中標,我國化建企業第一次走出國門,并與日本工程公司首次合作取得了實質性成效。目前,化建企業國外工程已占大半壁江山,每年海外新簽合同達數百億美元。
與此同時,化工建設行業工程質量、安全管理也已與國際*水平接軌。信息化技術、BIM技術、智慧建造等在化工項目設計、施工各個領域得以廣泛應用,大大提升了企業管理水平。國內外承建的數以萬計的工程項目,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創建優質精品工程已成為企業品牌建設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