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市場評述 > 正文

石化行業:全球化思維*高質量發展

作者: 2019年05月15日 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 瀏覽量:
字號:T | T
中國是世界石化產品生產大國,坐擁世界*大的石化產品市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我國石化行業本土競爭逐漸向多主體轉變,且面臨的外部競爭也日趨激烈。  石化行業的產業鏈包括資源(原料)獲取、工業生產(原料
中國是世界石化產品生產大國,坐擁世界*大的石化產品市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我國石化行業本土競爭逐漸向多主體轉變,且面臨的外部競爭也日趨激烈。

  石化行業的產業鏈包括資源(原料)獲取、工業生產(原料—基礎化學品—中間體—產品)及市場銷售等多個環節,多種因素決定行業發展。企業不僅要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挖潛增效水平,而且要增強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

● 中國石油化工行業 ●

■乙烯年產能從2000年的445.2萬噸增至2018年的2532.5萬噸,從世界第六位升至第二位。

■丙烯年產能從2002年的502萬噸增至2018年的3486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三大合成材料年產能均居世界第一位。

  合成樹脂年產能從2000年的1015萬噸增至2018年的8400萬噸;

  合成橡膠年產能從2000年的83.6萬噸增至2018年的600萬噸;

  合成纖維年產能從2000年的773萬噸增至2018年的6350萬噸。

  中國是世界石化產品生產大國,坐擁世界*大的石化產品市場,但是從石化產業發展來看,近年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競爭日趨激烈。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已躋身世界石化大國行列,積累了一定的實力。乙烯年產能從2000年的445.2萬噸增至2018年的2532.5萬噸,從世界第六位升至第二位。丙烯年產能從2002年的502萬噸增至2018年的3486萬噸,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樹脂年產能從2000年的1015萬噸增至2018年的8400萬噸;合成橡膠年產能從2000年的83.6萬噸增至2018年的600萬噸;合成纖維年產能從2000年的773萬噸增至2018年的6350萬噸,三大合成材料年產能均居世界第一位。

  我國石化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大型化、基地化布局。現有32套蒸汽裂解裝置(兩套處于關停狀態),其中單套規模達到80萬噸/年以上的裝置13套;運行裝置平均規模達到了64.7萬噸/年(不含已*性關閉裝置),與2008年(45.3萬噸/年)相比,提高了40%,且高于世界平均規模。這些產能主要分布在“兩洲一灣”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占我國乙烯總產能的55%。

  國家層面也進行了總體部署,在2015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中,要求新建乙烯項目優先布局在大連長興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七大石化產業基地,產能達到100萬噸/年以上。

  與龐大產能匹配的是我國的化工產品市場。

  我國的化工產品消費量占全球化工產品總消費量的1/3,是世界*大的化工產品消費國。2018年聚乙烯消費量達到2983萬噸,占世界總消費量的29.5%;聚丙烯消費量2571萬噸,占世界總消費量的32.6%;乙二醇消費量1552萬噸,占世界總消費量的54.9%。

  同時,中國還是世界化工產品需求增量*大的國家,未來這一趨勢將保持不變。未來全球化工產品需求增長絕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其中2/3來自亞太地區,中國占全球增量的50%以上。

  中國是世界*大的化工產品進口國。以乙烯產業鏈為例,2018年,乙烯產量1845萬噸,當量消費量約為4450萬噸,進口聚乙烯1403萬噸,進口乙二醇979萬噸,進口苯乙烯291萬噸。當量乙烯進口量占全球當量乙烯貿易量的80%左右。

  中國巨大的石化市場吸引了大批的投資者,無論是投資主體、工藝路線,還是產品,都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

  競爭主體多元化工藝路線多樣化

  中國巨大的石化市場需求不僅吸引了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化等國企紛紛布局,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石化等民營企業也在大舉進軍石化產業。本土競爭主體多元化趨勢更加顯著。

  民營企業借助煉化一體化項目打造“原油—對二甲苯—對苯二甲酸—聚酯—滌綸長絲—化纖”的全產業鏈,影響力不斷提升。這些項目不僅起點高,具有合理的布局、規模效益、先進的技術、優化的產品方案,發揮了煉化一體化優勢,而且機制體制靈活、動作快,項目建設周期短、市場反應敏捷。

  與此同時,國外資本也在不斷進入,巴斯夫、埃克森美孚、北歐化工等企業宣布在中國獨資設廠。他們的市場定位非常明確,以低成本和高品質的產品搶奪中國市場份額。

  從路線上看,有一些民企宣布采用進口乙烷裂解制乙烯的計劃,比石腦油制乙烯工藝的流程短、投資少、乙烯收率高。據不完全統計,已報道的乙烷裂解制乙烯項目有15個,年產能合計近2000萬噸。但是,進口乙烷涉及乙烷采購、美國出口終端建設、遠洋運輸、中國進口終端建設等多個環節,目前來看在原料穩定獲取和經濟性方面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丙烷脫氫(PDH)路線方面,其盈利能力主要取決于進口丙烷價格,而進口丙烷價格與國際油價關聯性較高。因此,在油價中低位運行時,其成本優勢比較明顯。但隨著中美貿易關系緊張,進口丙烷價格將受到影響,丙烷脫氫的成本也將有所提高。

  煤化工產業則在原油價格處中低位的背景下進入了調整期,在通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進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總體來看,我國的化工市場呈現多主體參與、競爭激烈的格局。

  低成本與高品質進口產品沖擊市場

  中東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中東是全球乙烯下游產品生產成本*低的地區。中國每年都從中東地區進口大量的乙烯下游產品,2017年進口乙二醇483.9萬噸,占中國乙二醇總進口量的55.2%;進口聚乙烯623.4萬噸,占中國聚乙烯總進口量的53.7%。

  未來,中東地區產品對我國乙烯下游產品市場的沖擊仍將繼續。中東地區不僅具有資源優勢,而且近年在推進全球化布局和產品多樣化。卡塔爾、阿曼、阿布扎比、科威特和伊拉克將建設多個液體原料裂解裝置。一些國家石油公司在海外推動下游項目投資,比如沙特阿美計劃到2030年在全球的化學品產能將從1200萬噸/年增至3400萬噸/年,成為*的上下游一體化綜合生產商。

  大洋彼岸,美國頁巖氣革命助力美國化工業復蘇崛起,成為全球低成本化工產品生產基地,大大增強了其化工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預計到2022年,美國有770萬噸的乙烯年產能投產,乙烯產能的大量釋放也就意味著下游衍生物產能的快速增長。預計到2023年,新增聚乙烯產能近650萬噸,約占全球新增產能的1/3。而美國的化工市場已經飽和,生產商必須出口解決本土供應過剩的問題。中國,就是*大的出口目標市場。

  進口產品不僅占據了低成本的優勢,而且在我國高端產品市場中具有一定話語權。

  盡管我國石化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乙烯、芳烴等成套技術和裝備基本實現自主,煤化工等技術也取得突破,但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領域,自主技術依然匱乏,且技術擁有者又不對外轉讓。因此,我國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烴、高性能橡膠等高端產品的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特別是高端聚烯烴產品,自給率不足40%。茂金屬聚丙烯完全依賴進口,己烯共聚聚乙烯、辛烯共聚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茂金屬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端聚乙烯的年進口量近600萬噸,占聚乙烯總進口量的42.8%。隨著市場對產品質量、品種和功能要求的提高,產品高端化是必然趨勢。

  投資和研發重點發生轉變

  在市場競爭形勢嚴峻、環保政策收緊等驅動下,我國石化行業投資和研發重點逐漸發生轉變。

  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石化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安全、節能減排標準提高,水處理和空氣凈化要求提高。2016年出臺的《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確立了綠色發展目標,“十三五”期間,石化行業一方面要推廣節能技術、二氧化碳減排和捕集利用技術,以及節能和中水回用技術,降低單位產品的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產品結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預計可實現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減少18%,單位GDP水耗減少23%的目標,節能降耗幅度與國民經濟總體水平基本相當。

  2018年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對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監管控制更加嚴苛,要求到2020年VOCs排放總量較2015年下降10%,且將被納入環保稅征收范圍。

  同時,隨著消費升級,社會對化工產品的質量、品種和功能的要求也不斷細化和提高。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鼓勵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有利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技術、裝備、產品、行業。

  其中,石化行業鼓勵類有二十大類,包括乙烯—乙烯醇樹脂(EVOH)、聚偏氯乙烯等高性能阻隔樹脂、聚異丁烯(PI)、聚乙烯辛烯(POE)、茂金屬聚乙烯等特種聚烯烴、高碳α-烯烴等關鍵原料的開發與生產;5萬噸/年及以上溴化丁基橡膠、溶聚丁苯橡膠、稀土順丁橡膠,丙烯酸酯橡膠,固含量大于60%的丁苯膠乳、異戊二烯膠乳開發與生產,合成橡膠化學改性技術開發與應用;聚丙烯熱塑性彈性體(PTPE)、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PEE)、氫化苯乙烯/異戊二烯熱塑性彈性體(SEPS)、動態全硫化熱塑性彈性體(TPV)、有機硅改性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等熱塑性彈性體材料開發與生產等。

  行業投資和研發重點轉向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生物化工、現代煤化工,以及安全、節能環保等領域。

  煉化轉型的機遇和挑戰并存

  2018年我國煉油能力約8.31億噸,實際加工量6.04億噸,開工率72.7%。面對煉油產能嚴重過剩的局勢,煉油向化工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但缺少具體的方向,可謂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對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一體化企業而言,一方面是從大量生產柴油、汽油,轉向生產更多的高標號汽油、航空煤油和清潔柴油,以及低成本化工原料,讓更多的低成本的優質原料進入乙烯裂解裝置;另一方面要借助新技術,利用好蒸汽裂解產物多樣化的優勢,做好碳二、碳三、碳四、碳五和芳烴的綜合利用,使下游配套產品充分體現差異化、高端化,具有高附加值。

  但是要注意,對于整個行業來說,一方面通過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使我國石化行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可能會出現低端產能重復建設、通用產品嚴重過剩、監管不到位、競爭混亂無序等問題。比如,煉油企業可以一方面利用煉廠丙烯、液化氣、石腦油等資源,通過丙烷脫氫、深度催化裂化、烯烴裂化等路線延伸丙烯產業鏈;另一方面要應對我國丙烯產業鏈自給率已超過80%、丙烯下游競爭激烈的現狀。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