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AI芯片行業現處幼稚期,部分產品已經開始落地,并且在持續優化中,如華為為安防行業設計的AI芯片已經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并且隨著我國AI芯片產業的快速發展,行業集群效應也逐漸顯現出來:國內大部分的AI芯片廠商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廣東省、北京、上海市四個地區,因為這些地區為AI芯片廠商的創立和成長提供了優質土壤。
雖然我國一系列政策的推出為AI芯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可是目前我國的半導體產能不足使得我國的AI芯片設計企業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芯片來完成芯片設計創新,并且在AI芯片廠商中,能夠獨立提出一整套芯片解決方案的廠商還很少。但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成熟以及國內半導體行業的快速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AI芯片廠商能夠提出一整套解決方案。
行業處幼稚期,產業集群效應凸顯
芯片行業是一個成熟行業,傳統芯片設計和晶圓制造封測都是技術壁壘嚴重、市場增長緩慢的情況。可是我國人工智能行業正處于成長期,部分產品已經開始落地,并且在持續優化中,算法逐漸趨向穩定。但是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的一個前沿技術行業,人工智能芯片行業在我國還處于幼稚期,主要原因是傳統芯片的應用場景正在逐漸被人工智能專用芯片所取代,市場對于人工智能新品的需求將隨著國內云/邊緣計算、智慧型手機和物聯網產品一起增長。
目前,我國AI芯片企業主要聚集在北京市、上海市、江浙一帶以及廣東省地區。這四個地區憑借各自的優勢培養或者吸引了一大批AI芯片企業。如北京市是AI人才和企業集聚地,科技創新、平臺服務等全國,這就為AI芯片設計或者制造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也為AI芯片企業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而廣東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中國
制造業企業的集聚地,產業鏈完善,為AI芯片企業的成長提供了先天優勢。
政策扶持行業發展,但半導體產能不足導致芯片設計企業依賴國外制造
近幾年國家高度關注人工智能芯片產業的發展,相繼發布一系列產業支持政策。2015年7月,中國政府提出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產業橫向連接升級指導意見,其中人工智能被視為其中一個項目。2017年7月提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分別制定2020年、2025年、2030年三階段的戰略目標,其中,*階段的《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將重點扶持神經網絡芯片,希望人工智能芯片在國內實現量產且規模化應用。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13-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市場面臨著集成電路進口額大于出口額的問題。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進金額正式突破3000億美元,達3121億美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19.8%,而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的出口總額為2400億美元,可見中國極度依賴國外芯片制造商,國內芯片制造技術尚待提升,但對于芯片設計企業則不存在芯片生產的問題,因為國內半導體的分工模式相當成熟。
BATJ參與布局,芯片企業現階段無法推出一整套解決方案
全球范圍內,谷歌、英偉達、亞馬遜等國外巨頭企業紛紛推出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芯片,如2018年5月英特爾推出的第三代人工智能學習專用處理器TPU3.0、2018年6月英偉達推出的性能為30TOPS的JetsonXavier芯片等。在全球巨頭企業紛紛推出新的人工智能芯片的情況下,國內人工智能芯片廠商也相繼發布新版、升級版人工智能芯片,且新版本芯片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華為的昇騰910是目前全球范圍內單芯片計算密度*的芯片,計算能了遠超英偉達等國際巨頭企業。除了華為的昇騰910,像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也相繼進入人工智能芯片行業,推出或計劃推出新版芯片。
目前,國內的人工智能算法/IP/芯片龍頭企業像寒武紀、地平線為了在人工智能芯片市場中存活,開始與應用領域系統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推出更優質的嵌入式或獨立式解決方案模塊或軟件、固件,否則就得自己獨立推出一整套的解決方案。而比特大陸和嘉耕耘智進入人工智能芯片領域較晚,但這兩個愜意在挖礦機業務及挖礦生態系的系統整合經驗,比只專攻某項領域的人工智能芯片設計企業更有機會獲得提供解決方案的機會。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芯片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