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的70年間,國內無機鹽行業從早期的產量低、產品少,多數技術都受制于人,發展到目前年產能超過1億噸,可以生產約1500個產品品種,納米、晶須、高純、表面處理改性精細無機產品發展突出——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國內無機鹽行業的發展變化可謂翻天覆地,產業結構日新月異。70年來,無機鹽行業不僅各類產品產能都有極大提升,有的甚至成百上千倍增長;產品種類也不斷豐富,白炭黑等一些改革開放初期的空白都已被填補。我國現已經成為世界上*大的無機鹽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為國民經濟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無機鹽行業不僅產品產量低、種類少,而且技術水平較低。當時,磷酸鹽主要以濕法磷酸為原料,陸續在上海、遼寧、河北等地生產了磷酸二氫鈉、磷酸氫二鈉、磷酸三鈉等幾個品種。采用的設備只是板框過濾機、敞口蒸發鍋、夾套結晶器等簡易裝置。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行業才開始了熱法磷酸生產,磷酸鹽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品種也僅有20余種。不僅磷化工產品,其他產品也是如此。當時碳酸鈣的年產能僅有幾十萬噸,雙氧水的年產能也只有幾萬噸,保險粉等行業的技術還受到國外公司的壓制,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改革開放以后,全國經濟大踏步前進,無機鹽行業隨之進入跨越式發展時期。上世紀80年代后,無機鹽行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能和產量迅速增長,產品品種不斷增加。從產量和品種上來看,雙氧水年產能已達1000多萬噸,碳酸鈣年產能為3000多萬噸;一些在建國初期空白的產品實現零的突破,如我們引進美國PPG白炭黑裝置后,通過消化、吸收、再研發,形成了自己的技術,目前白炭黑年產能已超過200萬噸,成為全球*大生產國。
70年來,無機鹽工業產品質量標準不斷與國際接軌,品牌培育持續深入,產品檔次也不斷提高。如今,國內納米、晶須、高純、表面處理改性精細無機產品發展突出;國產電子級磷酸、氫氟酸、過氧化氫、氫溴酸等被國內外用戶接受;阻燃滅火劑、催化劑和催化劑載體、醫藥級、高純試劑級等無機化工產品發展勢頭良好;核用級硼酸、高端氧化鎂、氫氧化鎂等產品產能和產量普遍增長;附加值高的各種功能性專用碳酸鈣產品,在醫藥、牙膏、油墨、膠黏劑、塑料、橡膠等行業得到快速發展;高分散性白炭黑逐步替代部分炭黑應用于綠色輪胎,用于涂料、牙膏、硅橡膠、塑料和保溫隔熱材料等方面的超細二氧化硅也得到了較好發展;無機功能化材料,如鋰離子電池所需的六氟磷酸鋰、磷酸鐵鋰、錳酸鋰及三元材料等高技術新產品,隨著新興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成為行業發展重點;電子級無機化學品中,超凈高純級電子級產品,如電子級H2O2、H3PO4、磷酸鹽、HF、PH3等,對提升我國集成電路
制造業的競爭力產生了積極影響。
70年來,產業布局不斷優化。水電磷礦資源豐富的云、貴、川、顎四省開展了“礦—電—磷—化”優化組合;碳酸鋇、硫酸鋇生產遷移到貴州、陜西等資源地;青海和新疆建成了鉀肥(鉀鹽)大型化工基地,區域產業群、帶初步形成。
產業集聚能力也持續提升。無機硅化物集中于資源豐富的山東青島、萊州、濰坊和福建等地;無機氟化物主要集中于河南、浙江、河北;氰化物產業集中于西南、西北地區;磷酸鹽產業進一步向云、貴、川、鄂資源優勢地區集中;輕質碳酸鈣產業形成了河北井陘、江西永豐、浙江建德、廣西賀州、廣東連州五大生產基地;無機硅化物、無機氟化物、磷化工、鉀鹽鉀肥、氯酸鹽、氰化物、過氧化物等行業與上下游偶聯,延伸了產業鏈,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產業集中度還不斷提高。目前,國內鉻鹽年產能大于5萬噸的企業43家,占國內總產能的51%;白炭黑年產能大于5萬噸的企業7家,占全國總產能的59%;氰化鈉產能前3的企業產能合計占全國總產能的83%以上。
不僅如此,70年來行業還積極推廣清潔生產,對重污染產品如黃磷、鉻鹽、氰化物、二硫化碳等提高準入門檻,同時致力于加強高溫尾氣、循環水、固廢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藝技術和設備,積極應用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技術。目前,有的企業黃磷尾氣已可以100%綜合利用,鉻鹽含鉻廢渣解毒處置利用率達到100%,全行業減量化、資源化、規范化水平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