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現代煤化工規模、技術、
裝備都取得了長足進展,關鍵技術水平居世界*地位;但目前產業整體仍處于升級示范階段,尚不完全具備大規模產業化的條件,系統集成水平和污染控制技術有待提升,生產穩定性和經濟性有待驗證,行業標準和市場體系有待完善。
記者采訪了解到,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環保壓力增大、國際油價影響、核心技術缺乏及產能過剩風險等。
近年來,國家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管理政策。現代煤化工水資源和能源消耗*量較大,4個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的水資源和環境容量有限,項目多位于西部地區,環保壓力不斷增大,一些項目在新建時被明確要求廢氣超低排放、廢水“零排放”。
“為達到環保新要求,煤化工項目建設投資中的環保費用將大幅提高。”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韓紅梅說,比如某煤化工項目廢水“零排放”投資占總投資的10%以上,噸廢水處理成本超過34元,為一般污水處理的5倍多;而且廢渣、污泥、雜鹽和CO2利用技術尚不成熟。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煤化工專委會委員賀永德告訴記者,煤化工產生高濃有機廢水處理難度大,技術需要突破。隨著項目規模越來越大,碳排放也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大問題。歐洲已實行碳稅,中國也準備試點。
據介紹,中國作為全球碳排放*大國,目前每年碳排放量在85億噸左右,其中發電行業占60%以上,煤化工估計不到10%。根據碳元素轉化率不同,噸產品產生的CO2不盡相同,比如煤直接液化5.8噸,煤間接液化6.1噸,煤制天然氣4.8噸,煤制烯烴9噸,煤制乙二醇6.8噸。
“煤化工項目為滿足環保要求只能增加投資,但又抬高了生產成本,降低了經濟性。”榆林煤化工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張相平對記者說,煤化工本身固定投資大,財務成本高,又遇到高煤價和低油價,當油價低于60美元/桶時,煤化工的競爭力不強。
韓紅梅認為,近年來煤價大幅上漲,油價低位運行,而煤化工產品價格總體下滑,使企業“兩頭受擠”。同時,《環境保護稅法》去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又將增加企業成本。
*分析,目前國際油價影響因素錯綜復雜,如果沒有特別事件,油價在較低區間運行將成常態。機構預測,“十三五”期間國內油價運行大概率區間為50~75美元/桶,現代煤化工項目將處于盈虧平衡點附近。
缺乏核心關鍵技術也是現代煤化工的短板之一。雖然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日漸成熟,但缺乏下游高附加值的煤基碳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技術,產業鏈較短,與世界*差距較大。
中國市場需求巨大,原油、天然氣、烯烴、乙二醇等依賴進口。但隨著企業紛紛布局現代煤化工,項目重復建設、同質化苗頭顯現,以前緊缺的乙二醇、聚碳酸酯、PX等今年將由短缺轉為供需平衡甚至過剩。如被下游需求提振的乙二醇產業,目前已建成的項目產能約300萬噸,10個在建項目產能合計近300萬噸,單個項目規模不斷擴大。此外還有大批擬建和規劃項目,單個項目規模達180萬噸/年。若這些項目如期建成,乙二醇將進入激烈的成本競爭時代。
同時,*認為,現代煤化工屬于高投入的新興示范產業,理應得到政策扶持,但目前力度顯然不夠,體制機制阻礙較大。比如煤制油消費稅減免呼吁了多年依然未果,煤制天然氣價格倒掛遭遇管網壟斷,煤制乙醇未進入國家車用乙醇汽油范圍。這些也有待國家層面統一部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