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中基本的物質條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食品工業已然成為非常龐大的產業。但在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較多問題,大量假冒偽劣食品頻頻出現,造成的傷害也無法估量,這些假冒偽劣食品不僅傷害了老百姓的人體健康,還損害了我國的國際形象,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安全,制約了民族企業的發展。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的定義,假冒產品是指使用不真實的廠名、廠址、商標、產品名稱、產品標識等從而使客戶,消費者誤以為該產品就是正版的產品。偽劣產品是指質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產品。
為了整治我國的市場,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018年12月以來,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
知識產權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六部門聯合開展了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行動。
截至2019年2月底,北京偵破了多起制售假酒案;湖南偵破文某等制售假冒品牌瓜子案;貴州偵破制售假冒調味品案;福建、四川等地查處多起制售假冒品牌糖果案等等。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近167萬人次,檢查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各類市場198萬余個,查處案件1.2萬余件,案值4.2億元,移送司法機關479件,收繳假冒偽劣食品1032噸,取締無證無照生產經營主體5578個,吊銷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254戶,搗毀窩點843個,有力打擊了違法犯罪分子,對農村食品市場開展了一次“大掃除”,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但整治任務依然艱巨,需要久久為功。尤其是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工作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問題隱患非常嚴重,“旺子”、“上好娃”、“奧利傲”、“大個核桃”……各種山寨、仿冒的虛假食品在農村地區層出不窮,嚴重危害了群眾的飲食安全。
農村假冒偽劣食品現象如此猖狂,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域廣大,食品經營商戶分散,有些地區交通不便,再加上農村地區食品監管人員少、力量薄弱,還有些農村地區地處兩個縣或幾個縣交界地段,情況更加復雜,甚至會形成監管空白地段,監管薄弱加之農村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淡薄,維權意識不足,導致了不合格食品流向廣大農村。
為持續深入推進農村食品市場監管,切實維護農村食品安全,相關執法部門應該將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放在重要位置,扎實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行動,規范農村市場經營秩序,切實保障農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不放過任何小作坊、小商店、小商販等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村集市、食品批發市場,在檢查方面要重點檢查方便食品、休閑食品、調味品、肉及肉制品等農村消費量大的食品品類,嚴厲打擊食品假冒、侵權“山寨”、食品假貨、“三無”、劣質、超過保質期等違法違規行為。
農村市場是假冒偽劣食品的的滋生地,是偽劣食品賴以生存的生存地。人們對食品質量意識淡薄是其主要原因。要解決農村流通市場上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需要食品監管者加強監管,更需要這些小商戶遵紀守法、銷售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此外,還需要消費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共同維護食品安全。
農村市場假冒偽劣食品是農村市場上存在多年的問題,嚴重侵害了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和切身利益,希望此次專項治理行動能夠整治假冒偽劣食品,還農村市場食品一片晴空。同時也希望廣大農民朋友能夠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加強防范,發現問題食品要及時匯報,共同守護食品安全。
(原文標題: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愈發猖獗 治理工作還需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