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成功回歸。3月25日,位于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召開了南極科學研究、科考工作座談會。
極區是監測地球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氣現象及其和大氣相互作用的關鍵平臺。中山站地理坐標為南緯69度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是開展極區高空大氣物理現象研究的理想場所,其所處的極隙區緯度是太陽風深入地球空間的關鍵通道,對觀測研究太陽風能量注入對地球空間環境的影響、電離層的響應及其對全球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早年我國曾在中山站布署過一套相對簡單的激光雷達,但受設備觀測能力和工作環境所限,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為此,科考隊員在第35次科考行動中,成功完成具有更高性能的高空激光雷達研制與建設,這一“硬核”科考及獲得的相關數據將中國南極科考事業推向新的高度。
該項目是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的支持下,由極地中心牽頭,中科院武漢物數所、中科院大氣所、山儀所、武漢大學等合作研制。科考人員通過汽車運輸、集裝箱吊運、雪龍船海運、雪橇車海冰運輸、陸上吊裝等多種方式,歷時3個月,才能在南極順利完成鈉熒光多普勒激光雷達探測系統的安裝和調試。
激光雷達由中科院物數所研制,中科院物數所有著20多年激光雷達研制方面的經驗和積累,以及先進的原子濾光、激光光譜和微弱信號檢測等技術,為本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該系統已探測到南極中間層頂區大氣溫度和三維風場,填補了我國極隙區中高層大氣探測的空白,有利于我國對南極氣候變化的掌控。
(資料來源:湖北日報、新華社、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