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代替傳統人力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趨勢,其背后的原因是人力成本持續上漲,加上老齡化問題嚴重,使得勞動力短缺,而機器人的成本在下降,并能創造比人更高的生產效率,能夠縮短產品的交付期限,所以逐步受到了制造企業的歡迎。
如今,工業機器人已經大量使用于
制造業車間,將一些重復性勞動代替下來,并滿足了工業4.0模式下設備互聯的條件,使得工廠能通過實時監控,采集大數據來分析以及提升工廠的整體效率。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發展,各種機器人產品被研發出來,使得機器人產品開始擴展到其它行業,并激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在一些高危行業,機器人被用于執行一些人類無法處理的任務,人類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展,同時很好的保障了人身的安全。未來,惡劣環境下的工作都將會交給機器人,因這機器人比人更合適應付危險場景下的工作。例如在日本福島核電站,工作人員正在通過特種機器人執行偵察、清除危險物品等工作。下面,先帶大家回憶一下世界*大的核電事故。
一場海嘯引發的核電災難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岸80英里處發生了9.0級的地震,隨后掀起了50英尺高的巨大海浪,直撲福島第一核電站。當時,該地區四個核電廠的11個反應堆正在運行,而地震使得日本海岸移動了8英尺,導致了反應堆全部自動關閉。
由于海嘯的發生,導致為該電廠的海水冷卻系統的柴油發電機被停用,使得反應堆內的溫度飆升至高達5000華氏度,并導致了熔化的放射性混合物溢出到地板,*終滲入三個反應堆的安全外殼,引發了全球*大的核電災難。
未來高危行業將離不開機器人?
此外,事故還伴隨著小規模的氫氣爆炸和火災,兩名核電站工作人員下落不明,方圓20公里以內的所有居民被逼撤離,東京電力公司對事件的實情有所隱瞞,當時聲稱沒有發現到核泄漏,但結果產生了極大的福島后遺癥,福島縣內兒童甲狀腺癌罹患率大幅上升,核泄漏還可能進入海洋。
用機器人清理核電站殘骸
福島核電事故后,核電廠基本報廢了,還要對其殘骸進行妥善處理。日本政府預計需要花費700多億美元拆除這些廢舊設施,日本原子能機構還建立了一個研究中心來來模擬發電廠,研究如何用*佳的方案清理殘骸。由于核電廠檢測到輻射,此時的機器人便派上了用場,來自各地的機器人紛紛被邀請,嘗試各種方法來幫助清除殘骸。
未來高危行業將離不開機器人?
用于福島核電站修復的Endeavor Robotics Kobra機器人,自帶攝像頭和機器手臂,通爬樓梯和在粗糙地型中移動。
這項工作將花費很長時間,預計耗時40年時間,工作人員利用機器人,將燃料棒等殘骸從房間中央的水池上取出。此外,東京電力公司和政府組織正在培養下一代機器人*來完成這項工作。由于人在帶有核電輻射的環境下,會引起放射病,例如惡心、嘔吐和出血,即使全套防輻射
裝備,也難免保障不受安全的侵害。那么,在這項工作中,機器人將擔當大任。
不過,以目前的機器人水平,對于處理福島核電廠這種復雜的工作,也表現出了許多不足。機器人控制系統采用半導體制成,在高輻射水平的地方會陷入癱瘓,自主機器人經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停止,或者被障礙物擋住。機器人必需擁有較好的靈活性,不然,很有可能在處理燃料棒時發生二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