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PX行業將發生里程碑式變化,3年內有多家巨無霸PX裝置計劃投產,預計到2020年PX進口依賴度由60%降到20%以下。大量新增產能集中加入,將對行業供需格局產生巨大影響。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哪些PX企業將拔得頭籌?
長年受制于人
“PX產業的發展事關穿衣吃飯,服裝面料的70%是化纖產品,而化纖產品中的聚酯滌綸主要來自于PX.1萬噸聚酯化纖面料,大致等同于15萬畝的棉花。”撫順石化公司聚酯工程師張清說,“這樣重要的生活必須品,卻長期受制于人。”
據張清介紹,PX是重要的芳烴產品,來源于原油中的輕組分石腦油,主要用于生產PTA,是聚酯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全球PX約98%用于生產精對苯二甲酸(PTA)或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進而生產聚酯,還有約2%的PX用作溶劑,或生產雙PX和除草劑。在一般的工藝里,大約1噸PX能生產出1.52噸的PTA.
2010年之前的10年間,PX行業產能發展較為迅速,平均增速20%.但2016年之后的幾年間,國內沒有新增PX產能。下游的PTA和聚酯產能卻增長迅速,聚酯產能增速大于PTA產能增速,PTA產能增速大于PX產能增速,形成了明顯的供需“剪刀差”。
由于國內PX產量遠遠不能滿足下游需求,這部分供需缺口只能依靠進口產品補充,導致PX對外依存度逐年攀高。2016年,我國PX進口量1200萬噸左右,進口依存度高達57.6%;2017年進口量為1171萬噸, 進口依賴度仍高達51%;2018年,進口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590萬噸,對外依存度攀升至61.5%.
究其原因,PX項目受輿論壓力及審批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發展受阻。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王孝峰曾表示,如果我國PX產業長期得不到發展,就只能長期依賴進口,進而導致國外對PX的控制能力提升。
“巨無霸”扎堆上馬
作為重點發展行業中的焦點產品,預計至2020年,PX自給率提高至65%~70%.PX是較長時間內少數缺口較大的化工產品之一,隨著自主
知識產權技術突破及項目審批權的下放、利潤上升,行業的投資熱情高漲。
張清介紹,2019~2021年國內PX新建及改擴建項目達到18個左右,理論新增產能3070萬噸/年,主要有大連恒力煉化450萬噸/年、浙江石化(一期)400萬噸/年、盛虹煉化280萬噸/年、寧波中金石化160萬噸/年等。
今年有計劃投產的產能就將達到600萬噸/年以上,恒力石化450萬噸/年產能,預計先投放一條產能為225萬噸/年的生產線;中化弘潤80萬噸/年產能;恒逸石化150萬噸/年產能;海南煉化二期100萬噸/年產能;東營聯合石化200萬噸/年產能,計劃先投放一條100萬噸/年產能的生產線,而浙江石化一期400萬噸/年產能也將于年底試車。
可以預見,如此眾多的產能密集投放后,將對市場形成巨大的供應壓力,新增產能大于同期國內凈增需求,PX供應即將從短缺走向過剩。隨著供應格局發生變化,進口量將不斷減少,與國外產品的競爭也將逐漸演化為國內產品之間的競爭。
一體化程度將成為競爭點
目前,PX主要的生產和加工流程,為石腦油經過催化重整或者乙烯裂解之后獲得重整汽油、裂解汽油,再經過芳烴抽提工藝得到混合二甲苯,后經吸附分離制取。主要生產工藝有美國UOP公司與法國IFP開發的生產工藝,中國石化在2011年也攻克了PX的全流程工藝難關,成為主要的PX技術專利商之一。
張清分析,由原油制備PX的過程涉及到原油—石腦油—BTX(石油芳烴BTX,苯,甲苯,二甲苯)—MX(混二甲苯)—PX的過程。從生產成本角度考慮,流程越長,一體化程度越高,加工成本越低。這些新建的PX裝置大多一體化程度較高,或者為與原有上游生產流程相銜接,打通一體化流程。但原有的很多裝置并不直接從原油開始,而是以中間某一產物為原料進行PX的生產,這樣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就難占優勢。
從利潤角度來看,我國四大民營化纖巨頭恒力、恒逸、桐昆、榮盛原有PX為原料生產PTA的生產裝置,但由于PX供不應求,利潤趨向于PX環節,毛利率不高。其中,榮盛石化早已實現了全產業鏈,是化纖四巨頭中目前*有條件生產PX的企業,其子公司中金石化年產PX160萬噸。2015~2017年間,中金石化對于榮盛石化的凈利潤貢獻均超過50%,是主要的利潤來源。
其他3家化纖巨頭恒逸、恒力、桐昆都在中下游布局較多。因此,這幾家企業投資大規模的煉化一體化項目,將產業鏈向上游延伸,進入以國企、央企為主體的煉化行業。不管是煉化一體化項目自身的經濟性,還是對于解決上游原材料的供給問題,建設煉化項目對于民營化纖巨頭來說都是一筆劃算的投資。
綜合來看,隨著PX集中上馬,四大民營石化企業的項目具有長流程、裝置規模大、工藝技術新的生產成本優勢和離下游地理位置近的運輸成本優勢,這些后起之秀的全產業鏈模式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形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