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萌動,兩會在即。筆者*期待來自化企以及關心化工行業發展的代表,能夠圍繞當下民營企業*為關切的諸多問題獻言獻策。
譬如,當前為數眾多的民營化企正遭遇著階段性發展瓶頸,主要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面臨著發展后勁不足的巨大壓力與困擾,而根本導因是囿于企業新項目審批中的種種制約與阻礙。
在實體
制造業,不斷推出新產品、適時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及時更新裝置設備等,是企業安身立命和保持活力的*基本要求。然而,現實中這些維系企業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生產功能,在很多地區被行政審批給“屏蔽”了。
譬如,近年來在東部沿海部分地區,因為安全環保問題社會關注度日趨提升,化企受到的約束越來越多。有的省份明確規定,實施化工總量控制,減化成為硬性指標,基本不予新項目審批;有的省份大量削減園區,加劇了企業入駐與上項目的難度;有的省份在部分環境敏感地區,甚至對化企執行維持現狀的機械死板做法;有的將企業送批的項目束之高閣,讓企業望眼欲穿。這些政策措施讓企業陷入極大被動,也讓企業很無奈、很痛苦。
民營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年,民營經濟篳路藍縷一路走來,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作出了突出貢獻。截至2017年底,中國民營企業數量逾2700萬家,已撐起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其中,民企稅收占比50%,GDP占比60%,對外貿易占比70%,勞動力就業占比80%,企業個數占比90%。同時,多年來石化業營收在全國GDP的占比始終保持在14%以上,支柱產業地位顯著,其中民營經濟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的“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是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也給廣大民營企業吃了“定心丸”。鑒于此,部分地區應該從座談會精神中堅定服務于民營經濟信念,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審批模式。
希望在今年的兩會上,民營經濟能成為一個熱點議題,有關代表能就發展與環境、服務與監管、行業治理與新項目上馬等問題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