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苯乙烯行業穩步發展。截至2018年底,國內年產能達到950萬噸左右。未來幾年,苯乙烯產能將不斷擴張,下游需求跟進不足,進口量明顯縮減,供需格局將出現較大變數。
產能大幅增長
2018年,國內新增了青島海灣及安徽昊源共計76萬噸/年的苯乙烯產能。未來幾年,隨著煉化一體化項目的熱建,恒力石化、浙江煉化等多套苯乙烯大型新裝置計劃上馬,加之其他企業的新建計劃,僅今明兩年計劃投產的苯乙烯裝置總產能就已超過500萬噸/年,國內苯乙烯供應量將大幅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計劃新建的裝置中采用環氧丙烷/苯乙烯(PO/SM)共氧化法的裝置占比明顯提升,萬華化學、天津渤化等裝置都選擇共氧化法。相比傳統的乙苯脫氫法,共氧化法的投資及操作費用均有所降低。
此前共氧化法工藝一直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如利安德巴塞爾、殼牌、雷普索爾等。今年1月5日,萬華化學具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乙苯共氧化法高效綠色制備環氧丙烷成套技術項目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鑒定,并將應用于公司未來新建的PO/SM裝置上,這將打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
而在傳統的乙苯脫氫工藝中,原料使用也更加多變。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選擇干氣作為原料乙烯的來源,以此實現煉廠干氣的高附加值綜合利用,促進資源節約。
需求跟進不足
雖然苯乙烯產能將大幅增長,但需求面整體跟進卻顯不足。
業內人士分析,2018年作為苯乙烯主要下游的ABS、EPS及PS新增產能較少,未來幾年,這些領域計劃投產的產能也遠低于原料苯乙烯的擴能速度,加之中美貿易戰對終端成品出口造成的打壓,下游整體對苯乙烯的支撐力度不足。
進口量明顯縮減
除了產能和需求,對苯乙烯供需格局影響較大的還有進口量。眾所周知,我國苯乙烯大量依賴進口,而韓國、臺灣地區及美國三地原產的產品占據我國進口苯乙烯市場的半壁江山。
2018年6月22日,商務部發布關于原產于韓國、臺灣地區和美國的進口苯乙烯終裁公告,從次日起征收反傾銷稅。隨著反傾銷的實施及國內產能的增加,苯乙烯進口量將出現明顯縮減,國產苯乙烯成為市場新的寵兒。這從去年的海關數據便可初見端倪。據統計,2018年7~11月我國進口苯乙烯124.32萬噸,同比減少11.3%。
綜合來看,隨著煉化一體化項目的相繼上馬,配套的苯乙烯裝置使國內產能有望出現大幅擴張。與此同時,對韓國、美國等地區產品的反傾銷政策使國產苯乙烯在市場中的占比迅速提高,苯乙烯行業供應格局出現較大變化。對我國近幾年300萬~400萬噸/年的苯乙烯進口量而言,如果未來兩年新增產能能夠釋放,國產苯乙烯產品或將完全替代進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