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支撐力不足 企業數字化水平有待提升 人才較為匱乏
近幾年,隨著國家兩化融合戰略的深入推進,內蒙古能源化工行業在智能制造工程領域取得積極進展。智能化工廠、智能車間的示范試點,對于當地企業資源配置、生產
裝備升級、工藝優化和過程控制、能源與質量管理、節能減排及安全生產等多方面綜合能力提升發揮了很大作用。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目前內蒙古全區能源化工產業智能化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短板問題,亟待再次發力化解這些困局。
智能化試點方興未艾
據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與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能源化工是內蒙古傳統優勢特色支柱產業,在全區工業結構中占比90%以上,新建項目與已投產企業實施智能化布局方興未艾。采用數字化、智能化、工業互聯網應用技術,進一步擴大智能工廠和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培育能源化工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新模式,構建面向能源化工生產全過程、全業務鏈的智能協同體系,不僅可以提高產業發展后勁,促進企業向服務型和智能型轉變,而且有利于內蒙古高起點承接能源化工產業轉移。
內蒙古工信廳副巡視員牟鐘偉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發展,內蒙古工業企業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截至2017年,全區兩化融合貫標企業101戶,國家級貫標試點企業57戶,其中完成貫標任務的企業17戶;開展兩化融合對標企業達到1931戶,覆蓋了自治區69%的規模以上企業。
2016年,內蒙古第二批獲批建設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以此為契機,內蒙古工業能源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在化工基地烏蘭察布市啟動試點。該項目重點覆蓋了當地電石、氯堿、氟化工等行業,通過智能軟件系統遠程采集系統,獲取關鍵節點的能耗數據。截至目前,系統功能滿足需求,運行穩定,真實反映烏蘭察布市全部高載能化工企業的能耗現狀,為化工企業節能減排提供權威的決策數據,也為相關政府部門把握能源消費趨勢、科學制定產業政策提供支持。
位于烏蘭察布的內蒙古白雁湖化工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商品電石生產企業之一。該公司總工程師李韶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項目以面向內蒙古全區工業企業能源管理服務為出發點,應用智能化技術實現數字化能源管理及公共服務,是“互聯網+工業”的具體應用。項目對烏蘭察布市的重點用能企業廠級用電數據實現在線監測,對試點企業的煤、水、油、氣、電全能耗數據及部分企業的產品產量數據實時監控。通過能耗在線監測,實時、準確地把握重點企業及關鍵工序的能耗,不僅為企業實現精細化節能管理提供依據,也為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把握能源消費趨勢、科學制定產業政策提供支持,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
“我們擁有10臺4.05萬KVA節能環保型全密閉礦熱爐,電石年產能達80萬噸。電力、煤炭等能源消耗占到電石產品成本的70%以上,傳統的人工統計數據往往容易出錯,內蒙古工業能源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使用智能化精準的大數據有效解決了這一弊端,為企業改進工藝,加強生產過程控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施科學經營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李韶飛如是說。
短板突出有待化解
不過,牟鐘偉同時指出,包括能源化工行業在內的內蒙古工業領域信息化工作在框架、標準、測試、安全等方面與智能制造強區和網絡強區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主要體現在:平臺總體發展水平及現實基礎仍然不高,產業支撐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關鍵平臺綜合能力不強,標準體系不完善,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水平有待提升,缺乏龍頭企業引領,人才支撐和安全保障能力不足。
鑒于此,牟鐘偉表示,內蒙古將從夯實網絡基礎、打造平臺體系、加強產業支撐、強化融合發展、培育生態體系和強化安全保障方面推進全區大數據和信息化工作。計劃到2020年,形成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一批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智能制造企業,工業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開始規模化推廣應用,推動兩化融合邁上新臺階。
“能源化工企業智能制造最關鍵的環節是數據共享,但目前從宏觀層面來看,尚有政府和企業間信息不對稱、缺乏公共平臺和共享渠道等癥結,導致大量政府數據存在不愿公開、不敢公開、不能公開、不會公開等問題,企業大數據分析、清晰、建模等開發應用全產業鏈尚未形成。”內蒙古龍美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強說,“此外,智能制造是新興產業,前沿技術要求較高,企業方面也存在需求與人才脫節而人才極度短缺的難題。”
內蒙古石化協會原會長柳華民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分析認為,能源化工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是個系統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煤化工、氯堿化工、鹽堿化工、硅化工為主體的內蒙古能源化工產業精細化水平不高、規模體量大。政府與企業需要同時相向而行,互通有無數據共享,共同攻堅克難。當前的短板是,如何有針對性地精確的計算、海量的數據存儲、高效互動的信息化軟件,與不同的生產現場進行深入結合。單純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解決智能化改造升級短板并不現實,需要大幅增加企業的人財物成本,而目前國內也鮮有能夠完美實現個性化定制且解決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一系列問題的人才和服務型企業,發展智能制造需要各方協同努力。
破解困局仍需發力
近幾年,內蒙古相繼制定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信息化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工作的指導意見》《內蒙古自治區大數據與產業深度融合行動計劃(2017-2020年)》等多項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等,大力推動實施大數據與產業深度融合行動,鼓勵煤、油、氣開采、加工和利用以及能源化工行業生產經營管理,全面推廣實施全鏈條智能化改造取得了積極成果。陸續建成了位于烏蘭察布市的內蒙古工業能源管理公共服務平臺、蒙能集團“能源云”、包頭市能源管控中心、通遼市天華公司電力需求側大數據管理服務平臺等示范項目。
柳華民強調,就能源化工行業而言,政府層面的頂層框架設計初步完成,但破解智能制造短板仍需政府與企業雙方再次發力,各級政府還需要進一步細化這些頂層設計的產業政策,使企業具有可操作性,企業也要重視配合并加快自身的智能化頂層設計步伐。
一方面,各級政府要繼續擴大智慧化工園區、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示范試點建設,扶持企業完成生產
裝備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改造和基礎數據共享。推進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應用。加快危險化學品、稀土新材料、生物化工等行業的智能檢測體系建設。
另一方面,能源化工企業要建立完善自己的頂層設計,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化營銷手段,加快化工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推動企業逐步實現智能管控。結合互聯網跨界融合時機,推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和3D打印技術、個性化定制等在化工
制造業全產業鏈集成運用,推動生產制造模式變革。
內蒙古工信廳廳長李仲開透露,下一步,內蒙古將重點推動兩化融合對標工作向規模以下企業延伸,認定和支持一批智能車間、數字化生產線、智能工廠,深入推進“萬戶企業登云”行動,力爭新增登云企業3000戶,達到7000戶。同時,對于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評定企業和國家和自治區認定的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的示范項目企業將給予獎勵,對購置使用工業機器人的企業給予購置費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