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FR(國際機器人聯盟)統計披露,中國機器人密度(機器人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
制造業自動化發展程度的標準之一)全球排名23位。中國是機器人密度增長最快的國家,2013年只有14臺/萬人,2016年達到了68臺/萬人。但是離全球、歐洲、美洲的數據仍有一些差距,這三者分別是74、99、84臺/萬人。在全球范圍內,自動化發展程度前五個國家分別為韓國、新加坡、德國、日本、瑞典,他們的中國機器人密度分別達到631、488、309、303、223臺/萬人。
國產機器人產業低端過剩、高端不足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到2020年實現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50臺/萬人以上,到2020年之前國產工業機器人年銷量達到10萬臺。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境內,國產機器人銷量為2.7萬臺,外資品牌機器人銷量為6萬臺。2017年國產機器人產量同比大幅增長了68.1%,產量總計達到13.1萬臺,不但是國內國產機器人銷量的4.85倍,而且大幅超過國產和外資品牌銷量合計,出現明顯的產出大于銷售。
2018年延續了產量快速增長勢頭,3月生產了14036臺,創最高單月產量記錄。按照當前增長態勢,未來產能還會繼續擴大,產能增長速度大于需求擴展速度。
在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很多機器人制造企業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現象日益突出。在2017年13.1萬臺的總產量中大部分是低端產品。與此同時,機器人產業面臨技術瓶頸,缺乏高端機器人自主
知識產權,導致高端產能不足。因此,2017年在國內市場國產機器人銷量為2.7萬臺,外資品牌機器人銷量為6萬臺,國產銷量不及外資品牌的一半。
大量低端機器人產能蜂擁而上,其重要原因是各地政府成立的各種產業園和各類補貼政策,缺乏嚴格的高技術標準限制,準入門檻較低,與新能源電動車行業非常相似。這樣的做法在起步階段并不存在問題,但起步之后需要有所調整。補貼和扶持政策是促進高技術和創新領域起步發展的重要措施,當發展起來之后扶持標準需要逐漸提高甚至取消,才能促進相關產業向高端發展。由于國產機器人行業已經起步,并且產能急劇擴大,競爭度提升導致企業的利潤正在收窄,整個生態環境開始發生變化,未來部分難以實現技術突破的企業必將逐漸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