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最早出現于工業生產領域,主要被用于提高生產效率。隨著集成電路以及科技信息的不斷發展,傳感器逐漸邁入多元化,成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之一,也被認為是最具發展前景的高技術產業。
進入21世紀,傳感器制造行業開始由傳統型向智能型發展。智能型傳感器帶有微處理機,具有采集、處理、交換信息的能力,是傳感器集成化與微處理機相結合的產物。由于智能型傳感器在物聯網等行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將傳感器制造行業發展提到新的高度,從而催生研發熱潮,市場地位凸顯。
為搶抓發展機遇,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調整戰略機遇期,推動河南省傳感器產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1月8日,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加快推進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智能傳感器是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已成為支撐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基礎產業,目前市場應用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產業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
近年來,河南省將智能傳感器作為全省重點支持的新興產業,著力推動智能傳感器材料、設備、設計、制造、分裝、測試全產業鏈發展,鄭州高新區中國智能傳感谷以及洛陽、新鄉傳感基地“一谷兩基地”建設順利推進,正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研發制造產業高地。
經過多年發展,河南省傳感器產業已具備加速突破的基礎,骨干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所形成了一定規模和技術實力,在氣體傳感、熱釋電紅外傳感、氣象傳感、智能水表等細分領域優勢明顯,但產業規模偏小、持續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生態不完善等問題仍然突出,與國內智能傳感器產業先進地區存在明顯差距。
面對機遇與挑戰,《計劃》提出,按照應用牽引、龍頭帶動、鏈式突破、高端集聚、生態協同的原則,聚焦環境監測、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消費電子、智慧農業等重點應用領域,圍繞智能傳感器產業鏈協同升級和產業生態完善,建設核心共性技術協同創新平臺,補齊以特色半導體工藝為代表的技術短板,推動智能傳感器材料、設備、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系統集成和重點應用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以及洛陽、新鄉智能傳感器產業基地“一谷兩基地”的產業格局,努力把智能傳感器產業培育成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產業。
《計劃》還指出,推動智能傳感器這一新興產業規模快速壯大,經過3年至5年的努力,河南省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水平跨入全國先進行列,構建較完善的智能傳感器產業體系,提升在重點領域的應用水平,智能傳感器及關聯產業規模力爭達到1000億元;培育5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家至3家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的龍頭企業。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河南日報,中國化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