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有41項石油、化學和化工類項目獲獎。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頒給了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
41項石油、化學和化工類獲獎成果包括自然科學獎11項、技術發明獎13項、科技進步獎17項,涵蓋了從保障國家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應的油氣、新材料領域,到致力于改善民生、構建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環保治理和節能減排領域。
中石油集團推薦的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與瑪湖特大型油田發現項目榮獲技術進步一等獎。該項目以瑪湖凹陷為試驗區,在國際上創立了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發現了全球最大的10億噸級特大型整裝礫巖油田,已成為國內原油最重要的上產基地,“十三五”末累建年產能將超過1000萬噸,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推薦的2項成果分獲技術發明獎和技術進步獎。其中,榮獲技術發明二等獎的油氣管道系統完整性關鍵技術與工業化應用項目研制
裝備47臺,在國內外6萬千米的管道中應用,為大幅降低事故率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近3年創經濟效益近21億元;榮獲技術進步二等獎的膜法高效回收與減排化工行業VOCs項目成果在400個工業項目中應用,累計回收烯烴78萬噸、油氣10萬噸,創效32億元,13套裝置出口國外,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和應用VOCs膜的國家。
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解讀今年獲獎項目特點時肯定了涉化成果的突出表現。他表示,在基礎研究方面,材料科學、化學等我國國際“領跑”學科亮點紛呈,例如石墨烯表界面效應研究上的突破為解決能源轉化與存儲、污染物高效治理等提供了新思路;產業技術創新方面,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項目發現了全球最大的整裝礫巖油田——瑪湖特大型油田,拓展了石油開采新空間;在改善民生和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揮發性有機氣體、焦化廢水、多金屬廢酸、微細礦物顆粒、廢舊聚酯、建筑固體廢物等污染物處理與資源化治理等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構建了從源頭控制、清潔生產、末端治理到生態環境修復的治污全鏈條。
另悉,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進行了調整。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由設立之初的500萬元/人調整為800萬元/人,獎金分配結構調整,全部由獲獎者個人支配,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獎金額度也同步提高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