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19年發展思路,“制造強國”為七項任務之首,提出“要推動先進
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要增強
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強
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這足見高層對制造業的重視程度,也表明制造業由大變強對我國經濟轉型來說尤為重要。具體舉措則可概括為:強基礎、補短板、優環境、抓創新、育人才。對于我國制造企業來說,強化核心技術成為2019年的關鍵。
“制造強國”的深刻內涵
按照業界觀點,制造強國有如下特征:擁有一定數量的國際知名企業,擁有核心科技,掌握尖端技術,效率提升與質量安全兼備,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擁有基于
知識產權保護的創新力,及由此形成的競爭力。現如今,制造強國成為大國地位的保證,全球主要經濟體目光聚焦制造業,我國則有優勢也有必要躋身制造強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副部長李金波表示,我國在加快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上具有三方面優勢,即市場優勢,在“一帶一路”倡議、對外開放新格局背景下,除了本土優勢還有全球市場機遇;后發優勢,制造業正在向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拓展,軟件定義、智能制造、平臺支撐、服務增值等日趨明顯;國家組織優勢,包括“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
而要實現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的目標,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這是繼黨的十九大對中國制造“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做出頂層設計后,進一步給出了“施工圖”,再次為我國產業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
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最大隱患
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一系列重大事件背后的實質就是科技戰。延續到2019年,我國面臨的內外形勢依舊復雜。要實現制造強國,前提是補足短板。
從國內角度而言,制造業大而不強特征依舊明顯,核心痛點在于“缺芯”。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的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掌握核心技術,并指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隱患,而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只有自力更生”。
從國際角度而言,一方面,大國貿易摩擦還將持續,帶來的影響會逐步顯現,企業信心和經濟預期受到一定影響。另一方面,隨著5G時代來臨,誰能制定5G游戲規則,誰就能搶占先機獲得競爭優勢并主導全球通信業格局。5G話語權和影響力,是最終獲批的核心專利數。因此,我國只有強化核心技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避免落后“聽命于人”。
開放式創新是要求也是機遇
自主創新不是封閉式創新,是要推進開放式創新,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全球經濟環境變化提出警示,原有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難以為繼,想要突圍和破局只有優化升級經濟結構。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學家張連起還認為,“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讓企業‘唱主角’,引導大型制造商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逐步成為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品牌運作質量高的現代化企業。同時,為中小企業智能升級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拓展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空間。”
創新驅動,最重要還是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某種程度而言“得專利者得市場得未來”,專利作為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全球貿易競爭的主要競爭手段,也成為企業優勝劣汰的憑證。相對應的是,在強化核心技術的過程中,網絡安全仍需重視。而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成為共識,相關企業應在技術創新基礎上帶動商業模式變革,從而獲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