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40年,我們讓“環境”多些碧水藍天

作者: 2018年12月27日 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 瀏覽量:
字號:T | T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國民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國民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為響應國家綠色發展的號召,石油和化工行業一方面摒棄改革開放初期重效益、輕環保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追求環保優先、綠色發展,通過調結構、轉方式、創新技術在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另一方面為其他行業的環境治理提供產品、技術等解決方案,在能源高效利用、“三廢”治理、土壤治理等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綠色發展先行者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公開表示,改革開放40年,石油和化工行業綜合能耗和“三廢”排放顯著下降,綠色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提高。行業一直把節能減排和安全環保擺在行業發展的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加強安全生產監管,行業平均綜合能耗、“三廢”排放水平和安全環保事故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

  “三廢”治理 從點源治理到全過程控制

  40年間,石油和化工行業通過加強污染減排技術研發推廣,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等措施,“三廢”治理水平顯著加強,為工業領域污染減排約束性指標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初期,化工污染防治主要集中在點源治理上,進入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污染進行綜合防治。上世紀90年代,行業轉變發展思路,推行清潔生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如今,行業通過推廣環保技術,加速技術改造,強制淘汰一大批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設備和產品,實現了生產產量連年增長,污染物排放量卻持續下降,效益逐年提高。業內不少企業已經做到零排放。

  在廢水治理方面,行業推廣應用生物凈化技術,高含鹽、高含酸、高氨氮、含重金屬和難降解等廢水治理技術。“十二五”期間,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持續下降;氨氮排放量則從2011年的11.4萬噸降低到2015年的7.8萬噸。

  在廢氣治理方面,行業內逐漸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削減、全過程控制過渡,大力推進脫硫脫硝和除塵的協同處理,國Ⅴ標準油品全面推廣,部分省市開始實施國Ⅵ標準。“十二五”期間,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在固廢治理方面,以源頭減排、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為重點,推進磷石膏、廢舊輪胎等大宗固廢的綜合利用,推進廢酸廢鹽循環利用,加強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三廢”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2015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7億噸,綜合利用量2.3億噸,綜合利用率達62%;危險廢物產生量1164萬噸,綜合利用量 64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55%,處理利用率達97%。

  在降低碳排放方面,2017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約46%,已超過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的目標,提前3年實現。

  各細分行業以及企業做了很大努力。磷肥行業研發的料漿法磷銨生產技術有效提高了中低品位磷礦石的利用率, 蒸汽消耗降低近一半;氮肥生產污水零排放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全國所有合成氨企業的水污染物減排工作,2004年至2010年全行業廢水減排58.8%;橡膠加工行業開發的動態脫硫法再生膠生產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 改變了污染嚴重的再生膠生產工藝;氯堿行業相繼推動應用了膜法除硝技術、聚合離心母液廢水處理技術、電石渣脫硫技術等末端治理技術,使全行業“三廢”排放量、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幅下降。

  企業層面,中國石化在2013~2015年開展“碧水藍天”環保計劃,投入近230億元,實施了803個環保綜合整治項目。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一次性投入最密集、涉及范圍最大的環保專項治理行動。

  節能降耗 標準完善與技術改造并行

  40年間,我國能源節約成效顯著,通過加快通用節能低碳技術推廣,推進重點行業節能低碳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十二五”為例,化工行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2.5%,合計實現節能量約6125萬噸標準煤,折合二氧化碳減排量約1.6億噸。

  為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石油和化工行業制定了一批重點耗能產品能耗標準、主要產品清潔生產標準、取水定額標準、行業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體系框架,并淘汰了一批落后工藝、設備和裝置。很多實用技術在行業內得以開發和推廣。譬如,原油加工和乙烯業重點推廣能源系統優化技術,硫酸業重點推廣中、低溫位熱能回收技術,氯堿業重點推廣干法乙炔技術,電石業重點推廣大型密閉式電石爐、中空電極和爐氣綜合利用技術, 鉻鹽業重點推廣無鈣焙燒技術等。

  經過努力,全行業絕大部分重點耗能產品的能源消耗呈逐年下降趨勢。中國硫酸工業全國100%的硫黃制酸裝置、60%的礦制酸裝置回收了硫酸生產過程中的高溫位和中溫位余熱。氯堿工業平均噸堿電耗從1978年的2607千瓦時下降到2007年的2391千瓦時,噸堿耗蒸汽從1978年的4.6噸下降到2007年的1.8噸。

  隨后,為提升全行業能效水平,石化聯合會從2012年開始連續7年發布行業重點產品的能效領跑者,涵蓋合成氨、甲醇、磷酸二銨、硫酸、電石、燒堿、聚氯乙烯、純堿、黃磷和輪胎等十幾個重點產品,各行業能耗領跑企業紛紛涌現。

  據2017年數據,乙烯行業能效領跑者為中國石油獨山子石化有限公司,單位產品能耗501.4千克標油/噸;合成氨行業,以優質無煙塊煤為原料的能效領跑者為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單位產品能耗1079千克標油/噸;原油加工行業能效領跑者企業為中國石化青島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單位產品能耗6.5517千克標油/噸·因數。

循環經濟 賦予綠色發展新動能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循環經濟這一理念。2004年,國家明確提出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布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

  石油和化學工業具有貫穿工藝合成和規模生產的特征,是真正具有循環經濟載體優勢的產業門類。目前,國家已經把化工行業列為循環經濟重點行業,在硫酸、磷肥、氯堿、純堿、農藥、橡膠等行業進行了試點。石油和化工行業已篩選出150多項循環經濟支撐技術進行推廣,其中74項被評為國家重點行業循環經濟支撐技術。

  如今,越來越多的化工企業走上了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在有效保護環境的同時,極大地改善了行業形象。國家發改委先后2批將25家石油和化工企業及園區列入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并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

  譬如,近年來,鉀礦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難溶性鉀資源利用技術相繼開發成功,為提升鉀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創造了條件。此外,廢舊橡膠和塑料的回收利用、余熱余壓的利用、秸稈等廢棄生物質制有機肥和液體燃料、煤層氣和石油煉制火炬氣綜合利用、煙氣制酸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都契合了當前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為行業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企業層面,山東海化集團積極探索海水合理開發、梯次綜合利用的新路子,建立起以上下游產品接續、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為特色的海洋化工生態工業體系;新疆天業集團開發了國內第一套煤—電—電石—聚氯乙烯—電石渣水泥循環經濟產業鏈;湖北興發化工集團以黃磷為母體發展精細磷化工,通過工藝間的物料封閉式循環,形成了25個主導產品的循環經濟生產鏈;山東魯北集團創建了以磷銨—硫酸—水泥及鋰電池材料聯產、海水梯級綜合利用、鹽—堿—電—鋁聯產、鈦白粉清潔生產及鈦硫磷鈣鋰聯產等多條循環經濟產業鏈為核心的中國魯北生態工業模式,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中國生態工業的典范”。

  環保方案提供者

  解鈴還須系鈴人。石化行業具有先天的技術優勢和治理能力,是向社會提供環境監測、“三廢”治理、土壤修復等解決方案的主要貢獻者。

助火電廠實現超低排放

  隨著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不斷趨嚴,石油和化工行業提供的氨法脫硫、超重力脫硫、催化劑法脫硫、活性焦脫硫等眾多脫硫技術路線,SCR、SNCR、氨選擇性催化還原脫硝催化劑等一系列技術、產品逐漸成熟,為推進火電、鋼鐵等其他領域的脫硫脫硝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以火電行業為例。隨著GB13223-2003 標準修訂出臺,各時段建設的燃煤機組全面納入SO2濃度限值控制,燃煤發電鍋爐低氮燃燒技術,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技術快速發展并得到普及。隨著《火電廠大氣污染排放標準》的頒布,原有CFB鍋爐通過爐內低氮燃燒已無法滿足要求。由于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法( SNCR)脫硝技術系統設備簡單,造價相對低, 該技術成為CFB鍋爐脫硝改造的首選技術。

  近年來,脫硫、脫硝技術的發展步入了超低排放階段,國內在引進消化吸收及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形成了多種新型高效脫硫工藝,如石灰石-石膏法的傳統空塔噴淋提效技術、復合塔技術。另外,燃煤機組普遍采用增加催化劑層數的方法實現NOx超低排放,同時,新型催化劑、全負荷脫硝等技術也應運而生,并得到不同程度的技術突破。

開發煤清潔利用系列技術

  統計數據顯示,煤炭占我國已探明化石能源資源儲量的97%,目前仍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將煤炭高效清潔利用作為“十二五”煤炭工業發展的重點。有專家表示,2020年以前,我國能源革命主要集中在煤炭的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

  無論是推進煤化工產業升級,還是依托化工產業打造循環經濟,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的兩大重要抓手都離不開化工。

  “十一五”以來,我國以潔凈煤技術為基礎的煤化工在多個領域獲得突破,先后自主開發了大型先進煤氣化、煤直接制油、煤間接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萬噸級煤制芳烴、低階煤分質利用、合成氣變換等技術。我國開發的低溫費托合成技術所建設的首套百萬噸級煤間接液化示范項目已平穩運行兩年多,并實現達產達效,成為我國煤潔凈利用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華魯恒升自主研發的多噴嘴水煤漿氣化技術、華東理工大學潔凈煤技術研究所與兗礦集團合作開發的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等,碳的利用率可以從70%提高到97%~99%,減少了碳損耗;煤提油熱解LCC技術不但可以從煤中提煉出優質煤焦油產品,還可以在煤炭直接利用以前就將煤中污染物去除、收集,再將潔凈的煤炭分級、定型供給不同行業用戶使用,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煤炭應用中的面源污染問題。

  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煤制油產能921萬噸/年,煤制天然氣產能51.05億立方米/年,煤制烯烴產能872萬噸/年,煤制乙二醇產能347萬噸/年,較“十三五”初分別增長了214.3%、64.4%、69.6%、50.9%。現代煤化工的持續增長,為實現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競相推出土壤修復產品

  土壤污染正成為我國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的重大隱憂,土壤修復迫在眉睫,而土壤修復是一個離不開化工的大產業。隨著《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細則的出臺實施,據行業機構測算,有望在2018~2019年引爆土壤污染防治市場,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開辟出超過5萬億元的市場潛力。

  我國土壤修復技術雖研究起步較晚,但在最近10年從土壤治理的理論到技術裝備都有了長足發展。當前,污染土壤修復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叫做異位修復,是將污染物挖出后進行焚燒或填埋處理。另一種叫原位修復,是在原地對土壤進行修復的方法。目前兩種修復方法各占半壁江山,但原位修復技術有望成為未來主力。無論是哪種方法,都離不開化工技術的支持。

  近些年來,很多高校及石化企業都在為土壤修復而加大技術攻關力度。日前,“十二五”“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重大項目——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及示范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組驗收。該項目研發的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等已處于國際領跑水平,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場地土壤快速淋洗、熱脫附、固化穩定化、多相抽提、滲透反應屏障等修復技術與裝備,構建了土壤修復評估綜合集成與管理體系。

  2008年,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設立了北京市典型場地污染原位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目前,該課題組已經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位化學氧化修復、土壤氣相抽提以及微生物修復等3套修復技術。中科院地理所研發的化學氧化修復技術能夠有效地去除焦化工業污染土壤中的多環芳烴和苯系物等污染物。

  企業層面,新洋豐今年剛剛發布了土壤調理類產品、海藻增效類升級產品、穩定性長效復合肥和生態級肥料等;金正大已在1000個縣建立了2000塊高標準示范田,建設800個農業服務站,開展了500場土壤健康大講堂,近100種親土種植作物解決方案陸續落地;中農舜天生態肥業有限公司推出多肽酶肥等有助改善土壤結構的多款新型產品。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