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1882年,中國第一盞電燈在上海亮起。作為中國電力事業起步的地方,上海也見證了中國電能表計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程。
1980年,位于九龍路的自制修表流水線。
40年間,上海市民劉守清家換過4種電表。小小一塊電表,從外資到國產、從機械到電子、從簡單到智能,折射出的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間,電力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滄桑巨變。
1990年,上海市電力公司運用程控一體式檢定臺檢定機械表。
2000年,上海市電力公司員工在新的程控一體化檢定臺上掃描錄入智能電表信息。
從大、小“火表”到“一戶一表”
劉守清生于1958年。小時候,劉守清一家和其他6戶人家“蝸居”在虹口區春陽里一棟三層的石庫門里。
中國第一盞電燈在黃浦江畔點亮后,電燈逐漸走入了上海人的生活。劉守清還記得,兒時,弄堂里街坊鄰居的門邊大多裝著一塊黑色的電表,有大有小,有方形的、有圓形的。這些各式各樣的電表產自不同國家,英國、德國、瑞士等。從1978年起,上海開始大量采用國產電表,這些超齡的“洋表”分批“退役”。
1979年,21歲的劉守清進入當時的房管局工作。3年后,他成了家,終于搬離了擁擠的石庫門,小兩口住進了密云路一棟6層的公房。
由于工作關系,劉守清對于包括電表在內的房屋配套設施格外關注。
劉守清住的樓房里每層4戶人家共用一個標有“供電資產”的電表。上海市電力公司只按這個表上的計量數值收取每月電費,從總表分出的各家各戶還需自行安裝一個電表,再按各自電表計數分攤電費。上海市民習慣稱那個總表叫“大火表”、稱那些分表叫“小火表”。
由于公共線路老化有損耗,各家的“小火表”使用太久計量失準等原因,常常會出現“大火表”上的數比各家各戶“小火表”上的數加在一起要大的情況。這下問題來了,多出來的電費誰來付?每到分攤日,每一層的住戶因為“火表”而“開火”在上海市井里弄里并不少見。
“我們4戶每月由一戶人家負責抄數計算,逐月記在一本專門的黑色硬面抄上,大家輪流管理、相互監督。”劉守清回憶,“那時候家家日子都不好過。每度電0.24元,一個月電費兩三塊錢,聽起來不多,但是一個月工資只有30多塊錢。”
劉守清的妻子家庭條件好,嫁妝里就有電視機和電冰箱,但是他們平時都很少使用這些電器,“一是當時電不夠用,我們時刻想著要節約每一度電;二是怕用得多了,鄰居說閑話,分攤電費的時候鬧矛盾。”偶爾看看電視,劉守清的妻子都會邀請同樓層的鄰居一起。
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一些人“下海”做起了小生意,購置了家用電器,用電量增加,有了裝“獨立火表”的強烈意愿,不想再分攤電費了。然而,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居民要裝個獨立電表是非常困難的,花錢不說,還得現場符合施工條件才能安裝。一旦供電所批準了,那戶人家會特意在施工當天請好假,等待師傅上門。
改革開放后,上海市政府致力于改善市民的住房條件,電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也備受重視。1993年,“一戶一表”被上海市政府列入當年的實事工程,首批3萬戶客戶被納入“一戶一表”改裝計劃。劉守清終于迎來了自家的專屬電表。
“原來我們一棟樓的6個電表都裝在1樓樓道里,現在每層樓都裝了4個電表。有了自家的電表后心里覺得很踏實,用多用少都是自家的事。鄰里之間再也不會因為分攤電費鬧矛盾了。”劉守清說。
“一戶一表”是民心工程,是浩大的工程,也是繁瑣困難的工程。那時上海棚戶區、老城廂鱗次櫛比,房屋擁擠、空間狹小,上海市電力公司克服了重重困難,到1998年共計改造近130萬戶,上海城區基本實現家家都有“獨立火表”的目標。
有了分時電表,用電也看紅綠燈
2000年,劉守清將隔壁鄰居的房子買下,與自家打通后,把年邁的父母接來同住。居住面積大了,人口多了,用電量也增加了,如何在保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省電,成了他關心的問題。
2001年,作為當年上海市政府的2號實事工程,分時電表改裝開始在全市推行。供電員工深入居民小區宣傳分時電表,劉守清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到供電營業廳申請了換表。
分時電表就是在用電高峰時段仍維持原有電價,而在用電低谷時段僅收取原有電價的50%左右。24小時被分為兩個時段:每日6時至22時為“平時段”,電價為0.61元/千瓦時;每日22時至次日6時為“谷時段”,電價為0.35元/千瓦時。電表銘牌上有一個雙色指示燈,平時段紅燈閃爍,谷時段綠燈閃爍。
分時電表推出后,受到精打細算過日子的上海市民的歡迎。一時間,到電力營業網點申請換裝分時電表、開通分時電價的客戶排起了長龍。2001年,全市便安裝分時電表40萬只。到2005年年底,分時電表安裝達400萬只。
采用分時計價到底能省多少錢?自4月份換表后,劉守清一直留意著電費的變化。起初的幾個月,電費也就少了二三十塊錢,他有點不以為意。進入夏季,劉守清家的空調長時間開著,用電量增加,他才發現電費出現了明顯變化。
劉守清拿出7月和8月的電費單與上一年這兩個月的電費單對照,發現2000年7月~8月家里用了850度電,電費約520元。2001年7月~8月用了920度電,其中夜間用電約460度,電費總共約420元,比前一年節省了100元左右。
“用的電多了,電費反而付得少,換分時電表確實給我們家帶來了實惠。”劉守清說。
智能電表開啟智慧用電新時代
2009年,劉守清家搬到了楊浦區的一棟電梯房里。搬進新家后,劉守清發現門口裝的電表又變了樣,這一次,他家用上了智能電表。
劉守清覺得電表更新換代一定是越來越先進。但他不知道,智能電表除了可以計量電量,還有信息存儲及處理、實時監測、自動控制、防竊電、多種數據傳輸模式的雙向數據通信等功能,滿足雙向計量、階梯電價、分時電價、峰谷電價等需要,也是實現分布式電源計量、雙向互動服務、智能家居、智能小區的技術基礎。
劉守清的女兒經常說:“節約用電固然重要,但前提應該是滿足舒適生活的需要。”近幾年,她不斷給父母的新居添置各類家用電器,洗碗機、掃地機器人、AI音箱都走進了劉守清的生活。
“以前,空調一般需要我們手動開啟。”女兒在手機上撥弄著APP跟劉守清演示家里新裝的智能家居,“現在我的車一駛進小區,智能網關會檢測房間溫度是否適宜、門窗是否關閉,并自動決策是否開啟空調。等我停完車上樓,房間溫度就已經很適中了。”
“智慧升級”的還有電費支付方式。2017年起,劉守清家中的電、水、氣信息都合并在了一張賬單上。“剛拿到這種賬單,我還有點懵,掃個碼竟然就能把水、電、氣的費用都交了。這是怎么實現的?”劉守清有點疑惑。
原來,此前劉守清家的小區依托智能電表進行了電表、水表、燃氣表“三表集抄”智能化改造,家中的電、水、氣信息統一采集、傳送至上海公用事業綜合信息平臺。沒多久,繼信息統一采集后,三張賬單也合為一張了。
“以前上海市民都會背一句抄表經‘上旬抄電表,中旬抄燃氣表,下旬抄水表,抄表員上門’。我們家每個月要把電表、燃氣表、水表讀數抄在底樓鐵門的便簽上,一旦忘抄、錯抄,工作人員還要到家里來核實,現在我只要在家坐等收一張賬單就行了。女兒還教會了我用手機交費,非常方便。”劉守清說。
小電表牽動萬家心,電表的“四級跳”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市民的生活變遷。
(原標題:小小電能表見證時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