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調研的50家園區中,有14家園區以煤化工產業為主導產業,占比28%,另外還有12家園區涉及煤化工產業。這26家園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西省、陜西省、山東省、甘肅省等9個省份,84%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調研的園區以現代煤化工產業為主,一些傳統煤化工產業也逐漸轉向現代煤化工產業,總體呈現出發展速度快、規模大、裝置水平高、逐步向下游延伸的特點。
調整規劃致力升級
但在調研中也發現,隨著煤化工行業的蓬勃發展,資源、環境等掣肘問題顯現。一些在規劃初期對周邊資源可利用率估計不足的園區,已經出現了附近無煤可用、需從外地購買的局面,成本優勢不復存在;同時,受2015年我國實行用煤指標總量控制影響,中東部地區煤化工園區的用煤指標比較緊張。一部分煤化工園區開始調整產業規劃,從傳統煤化工走向現代煤化工,從規模型發展走向精細化升級路線。
總體來看,隨著國家產業政策、能源化工技術、市場情況發生變化,一些園區正在重新調整規劃和定位,發展適合自身優勢和特色的產業。
以陜西榆林地區化工園區為例,當地的化工園區大多數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做大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等產業規模的基礎上,下一步將重點圍繞大型化工項目配套發展高端精細化工、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走精細化發展道路。
目前,榆林加快園區整合優化,原則上不再新設化工園區,每個園區只規劃發展2~3個主導產業。其中榆橫、榆神作為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基地的核心工業園區,在建成一批大型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烴、鹽化工及煤油氣綜合利用項目的同時,也分別規劃了精細化工產業園,布局一批煤基精細化工終端產品項目。
根據榆林產業園區整合優化方案,榆林將形成園區23個(含“區中園”5個),其中涉及化工園區6個,許多園區進行了整合。榆陽高新區、榆佳經開區以及米脂、綏德、子洲、吳堡、清澗等工業園區明確限制或禁止新建化工項目。
此外,大路工業園、河津經開區、孝義經開區、義馬市煤化工產業集聚區、赤峰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開發試驗區等專業煤化工園區或涉及煤化工產業的化工園區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在做大做強現代煤化工產業的同時,積極向精細化工、新材料等下游產業發展。
龍頭項目帶動產業
從調研來看,目前我國現代煤化工園區蓬勃發展,在規模型龍頭項目的帶領下,煤化工園區更注重推進產業鏈延伸、現有技術升級。
比如鄂爾多斯大路煤化工基地作為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規劃布局的四個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之一,重點發展煤制油、煤制氣、煤制醇醚、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及下游精細化工產業,截至目前,園區共引進工業項目56個。已建成國內首條煤間接液化生產線(伊泰一期16萬噸/年煤基合成油項目)、國內煤化工行業目前單套規模最大的甲醇生產裝置(久泰一期100萬噸/年甲醇和10萬噸/年二甲醚項目)和內蒙古第一家大型壓力容器制造項目(中航黎明錦化機6萬噸/年大型壓力容器制造項目)。2017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515.4億元,完成財政收入6.88億元。目前,園區正在大力延伸產業鏈條。
同時,煤化工園區的創新能力可圈可點,榆林地區的園區企業擁有多個世界首創技術,這些企業通過引進吸收、自主創新等方式,在煤化工技術上取得突破,形成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及工藝,走在全球煤化工產業的尖端,為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綠色發展筑牢根基
調研顯示,當前,這些化工園區以節約煤資源、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為核心,號召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升級改造,踐行綠色循環化理念,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把資源吃干榨凈,努力延伸園區內的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力爭用最少的資源產生最大的價值,推動當地化工行業產業升級。
同時,為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這些化工園區還不斷對裝置和技術進行自主創新、改造升級,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等煤化工下游產品,推動煤化工產業多元化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值。
目前調研走訪的煤化工園區在環保安全上比較下功夫,特別是在廢水排放上精益求精,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中,大路園區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覆蓋全園的安全和環保應急管理平臺,實現了管委會與區內企業的無縫銜接和24小時不間斷監管,大大提升了園區內的安全和環保管理水平。神木錦界工業園區、靖邊能源化工綜合利用產業園區、陽煤集團太化清徐化工新材料園區則對資源綜合高效利用,在污水“零排放”等方面成效顯著。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發展過于迅速,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煤資源緊缺的情況,包括一些富煤地區。同時由于向下游發展的產品種類有限,規劃中的下游產品同質化較高,區域性產能過剩風險呈現,須謹防部分熱門產品在未來幾年出現的過剩風險。
煤化工園區調研樣本分布示意圖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