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位受訪者口中,影響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點,還有“清潔技術”。
“作為主管部門,我們希望通過不同方式、渠道,了解更多新技術及其應用情況,比如高效的新能源技術、污染源監測技術等。通過這些新技術,才能實現更高效的社會生產,以更低消耗、更少排放,來滿足生產消費和社會運轉的需求。”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科技和國際合作處處長明登歷說。
亞歷山大·費舍爾也稱,技術發展是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支撐,“我們需要通過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幫助解決經濟發展和氣候變化及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伴隨需求不斷增長,清潔技術的發展方向何在?在中關村創藍清潔空氣產業聯盟主任解洪興看來,中國正是最大的潛在市場。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國家明確的7個戰略新興產業中,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及高端
裝備等4個產業,都與清潔技術緊密相關。到2030年,中國的清潔技術市場空間有望達到20萬億元。”解洪興舉例稱,在發展空間最大的交通領域,新能源汽車將占據主導。根據預測,2018~2030年,新能源乘用車和大中型客車帶來的市場空間或達13.9萬億元。又如在燃煤污染防治方面,預計到2030年,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將由2012年的68.5%降到45%以下,完成1.32億千瓦的燃煤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以及4億噸散煤的清潔能源替代,由此催生1.2萬億元以上的市場空間。
這一說法,也得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的贊同:“要實現到2020年,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我們需要大量技術作為支撐。但也要看到,諸如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等技術,目前在我國發展仍相對偏弱,或者說存在較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