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材料不突破,先進制造就是空中樓閣。在12月7日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與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紹興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8中國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新材料發展滯后已成為制約我國
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短板,要實現
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增強新材料的發展實力。
新材料:
制造強國的基礎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原會長李勇武指出,化工新材料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與國民經濟各部門配套性強等特點,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支撐我國由石油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的重點關鍵領域,也是化工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高溫合金與功能涂層材料是航空發動機的關鍵支撐,電子化學品是集成電路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高強輕型合金是大飛機等高端
裝備的基礎,新型電池材料決定著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能力。可以說,新材料直接關系著我國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高質量發展。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潘愛華表示,新材料產業是制造強國的基礎,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石和先導。我國是制造業大國,目前正處在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很多領域都離不開材料的支撐。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夯實新材料產業這一重要基礎。為此,2016年年底,國務院成立了由23個部門組成的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建了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工信部承擔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能。
卡脖子:
關鍵材料發展滯后
近年來,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先后攻克了有機硅、MDI、特種工程塑料、異戊橡膠、T800級以上碳纖維、聚碳酸酯、PX、芳綸等一大批長期制約產業升級的核心關鍵技術,在石墨烯、納米材料、3D打印材料、先進膜材料等前沿領域也取得了一批革命性技術成果。
“然而,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總體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關鍵材料‘卡脖子’問題還廣泛存在,這與世界第一原材料工業大國的地位很不匹配,也不能很好支撐我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沒有質量過硬、性能高超的材料,再先進的設計和構想都難以實現;關鍵材料不突破,先進制造就是空中樓閣。”李勇武指出。
潘愛華介紹說,新材料從研發到成熟應用往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周期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幾十年。為此,發達國家往往實行“研發一批、儲備一批、應用一批”的材料先行戰略。但在我國,由于長期存在基礎研究不夠、企業融通不夠、產用結合不夠、要素聯動不夠等問題,新材料發展一直滯后于
裝備制造,重大裝備、重大工程往往最后才確定材料方案,“等米下鍋”的現象非常突出。近期,國家新材料專家咨詢委梳理了70余種關鍵短板新材料,結果表明我國在新材料發展方面存在不少的短板和空白。比如電子化學品,目前關鍵核心材料光刻膠的自主化率僅5%左右,其他關鍵品種如電子特種氣體等的自主化率也僅為30%左右。新材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短板。
“化工新材料發展滯后已成為制約高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瓶頸。”石化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也認為,當前我國化工新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總產值對外依存度不低于40%,無論是供應總量還是產品結構,都無法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突破口:
產學研用協同創新
對此,李勇武建議,要加快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全行業要堅定信心,加大投入,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加大中試支持,提高國有研究院所成果轉化效率;支持新產品市場推廣;健全產業體系,完善新材料標準及統計體系,加大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努力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要加快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潘愛華認為,一是要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新材料產業體系,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對先導性基礎研究、產品與工藝技術開發、產業化到產品應用推廣等各個階段給予支持,提高科研機構、人才、資本等相關資源的配置效率,激發市場創新創業活力。二是要聚焦關鍵領域,著力提升化工新材料自給率與工藝技術水平,如發展應用于水處理、傳統工藝改造以及新能源領域的功能性膜材料,開發新型生物基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提升應用于集成電路、平板顯示器、新能源電池等領域電子化學品的工藝技術水平等。三是要加強應用技術開發,加快培育新產品市場,將新材料開發與應用需求結合,圍繞航空航天、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節能環保、醫療健康以及國防軍工等領域,開發適應輕量化、高強度、耐高溫、穩定、減震、密封等方面要求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