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為全球鈦白粉第一生產大國已近9年,但相比硫酸法鈦白粉,具有多方面優勢的氯化法鈦白粉卻發展緩慢,2017年國內市場占有率僅為5.8%。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分中心主任畢勝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未來3~5年,中國將迎來氯化法鈦白粉的快速發展期;氯化法鈦白粉的突破,要從核心技術方面入手,而不是單純追求規模;硫酸法和氯化法保持競爭態勢是中國鈦白粉工業的基本特色。
發展嚴重滯后
眾所周知,氯化法工藝具有相對于硫酸法工藝的多方面優勢,是發達國家鈦白粉工業的主流工藝。2017年,除中國以外的全球范圍內,氯化法產能已占到60.1%,五大公司的氯化法產能占比更高達65.3%。
但在國內,氯化法卻是另一番景象:我國2009年鈦白粉總產能達到180萬噸/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國產氯化法鈦白粉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卻少到可以忽略不計。2011年氯化法產品的產量占比為1.35%,2012年為1.27%、2013年為1.11%、2014年為1.78%、2015年3.5%、2016年4.1%、2017年為5.8%。
與硫酸法相比,中國氯化法鈦白粉雖然起步并不算太晚,但發展卻異常艱難。錦州鈦業的初期1.5萬噸/年產能的熔鹽法裝置建于上世紀90年代末,與當時引進的3套1.5萬噸/年硫酸法項目同期建成,但十幾年來,氯化法實際發展非常慘淡,和硫酸法相比天差地別。
核心技術不完整
事實上,我國的產業政策從2005年起就開始鼓勵發展氯化法鈦白,但一直未見太大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國外先進技術被壟斷。科慕、科斯特、特諾的氯化法技術最先進,但關鍵的核心技術卻從不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方轉讓。尤其是2013~2014年,國內公司和原杜邦公司的技術產權糾紛發生以后,更消除了技術轉讓的可能性。現今國內氯化法企業的生產裝置都是通過國外技術咨詢和自我消化開發方式建成的,不具有成套的、完整的技術先進性,使裝置運行難以穩定持續。
二是自主開發能力薄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曾分別在廈門電化廠和天津化工廠開展氯化法鈦白粉1000噸/年CO加熱法、3000噸/年等離子加熱法中間試驗,后來分別經過鑒定和驗收以后,再無進展,這兩處裝置也早已拆除。此后,包括中科院過程所、華東理工大學等在內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也曾開展過氯化法工程研究,但都因沒有實體承接,實驗室研究成果無法放大規模驗證,致使氯化法自主技術至今無工業化成果。
近幾年,國內涉及氯化法的行業活動和會議主題內容基本都是國內外的行業狀況綜述、原料和發展方向等比較抽象的話題,無一涉及到生產工藝和
裝備方面的實質性交流。國內企業無經驗介紹,國外大公司也無代表參加,使這類活動流于形式。
三是業主方行業跨距太大。國內現已建成投產的5家氯化法企業中,有2家原是冶金企業,雖然與氯化法原料鈦渣相關聯,但距離氯化法鈦白粉這一精細化工行業跨距太大。在現今氯化法企業自我保護意識強、缺乏真正技術交流的背景下,依靠企業逐步摸索和積累獲得技術進步的效果可想而知。
快速發展期將至
畢勝表示,現有的5家氯化法企業中,客觀地說,雖然運行初期皆不盡人意,但總體而言都在技術進步中。現有裝置通過在運行中不斷積累經驗,肯定會有收獲。“經過多年摸索后氯化法窗戶紙已被捅破,相信未來3~5年,中國將迎來氯化法的快速發展期,氯化法鈦白粉的整體產能份額將會明顯提升。”畢勝說。
雖然氯化法方面的進展屢有報道,但畢勝認為,氯化法鈦白粉成功的最終標志應該是實現達標達產、產品占領市場、能與國際先進產品相競爭、企業取得效益并盈利,但目前還沒有一家企業能夠證明已做到這一點。
盡管前路艱難,但畢勝認為,隨著更多企業加入氯化法鈦白行列,相信中國很快將迎來氯化法的快速發展期,氯化法鈦白粉的整體產能份額將會明顯提升。
除目前已有的5家企業以外,更多的企業已經或者即將加盟氯化法行列,比如龍蟒佰利聯二期20萬噸/年、湖北仙桃中星電子材料中昌鈦業科技20萬噸/年(計劃于2018年12月竣工)、四川宜賓天原10萬噸/年(分二期推進)、山東魯北化工6萬噸/年項目,以上項目涉及產能為56萬噸/年。
此外,還有更多企業已經長時間在為謀劃氯化法開展調研工作,一些已有氯化法裝置的企業也有擴建計劃。
“中國氯化法的快速發展并非是要替代硫酸法。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只要做好環保和廢副綜合利用,發揮自身長處,硫酸法完全可以和氯化法保持競爭態勢,這也是中國鈦白粉工業的基本特色。”畢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