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工行業生產線長、涉及面廣,與百姓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通過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加快跨越產業結構調整關口,不斷實現高質量發展,持續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如今,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成功進入世界主要產油大國行列,并成為世界第一大化學品生產國和第二大石化產品生產國,中國石油和化工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隨著中國消費結構升級,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更多地需要高性能化工產品。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認為,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加快新產業培育,企業向產業鏈中高端發展迫在眉睫。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產業的發展需要穩定的供應和需求。為應對內外環境變化,國企在不斷進行業務轉型和改革創新。而隨著改革政策不斷加碼,正在鼓勵和促使民營企業加快布局。開放的中國石油化工市場巨大的潛力和越來越開放的市場體系,也吸引了外資的進入。
新時代賦予新的發展使命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介紹,改革開放40年,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從當年的供應不上到如今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產品種類約4.5萬多種,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各方面需求,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2017年行業資產總計約13.03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的11.6%,在國家工業體系中占有主導地位;40年來,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主營收入、利潤和進出口貿易大幅度增長,2017年行業主營收入13.78萬億元,是1978年產值的約160倍;中國石油和化工各產品產量在國際中的位次大幅度躍居前列,約22種化工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成長起一批優秀企業,中石化、中石油等已位居世界500強前十位,其他特色企業不斷崛起;在上海、南京、寧波、茂名、惠州等地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石化園區。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管理體制日益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得以確立,企業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迸發,廣大職工創新創造的活力空前活躍,研制了一大批重大技術
裝備,突破了一大批制約行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攻克了一大批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石化行業的發展速度、規模產量、產業結構、技術創新、對外開放都上了一個大的臺階。比如,頁巖氣勘探開發、國五清潔油品技術、新型煤化工技術、完全國產化百萬噸級乙烯成套技術和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等,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世界領先。
李壽生指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也賦予了石化行業新的發展使命和要求。如何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思考和認識我國石化行業過去40年來發展的成就、經驗以及新的歷史方位、新的發展前景,已成為全行業急需回答的重大問題。
提升發展質量更加迫切
近年來,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以重化工為代表的第二產業比重逐步降低,直接影響就是石油石化產品需求增長放緩,傳統靠投資拉動、粗放經營的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局面仍將長期存在。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基礎石化原料保障能力優化度不夠,乙烯、芳烴原料成本高。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基礎產業產能過剩,高端化學品大量進口。三是資源、環境和安全問題。內外部環境的新約束與挑戰,不斷警醒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站上新起點,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規模和速度的問題,而是質量和效益的問題。
因此,提升發展質量、增加經濟效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作為消耗能源較高的行業之一,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正在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方向,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加強企業管理,率先采用低耗、高效、低污染的工藝設備,大力開展節能、節水、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努力實現速度、質量、安全、環保和效益的統一。而推進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好四個矛盾,即行業存量與增量的矛盾、產能過剩與市場選擇性短缺的矛盾、高端化發展需求迫切與技術創新不足的矛盾、產業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矛盾。
石化強國要滿足四個條件
“十三五”以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取得顯著進展,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局面有效遏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不斷加快;形成了一批有技術含量、規模效應和高端化水平的新經濟增長點;行業綠色發展水平有了全新跨越。但是,我國要成為石化強國至少要滿足四個條件或標準:一是要擁有一批具有自主
知識產權、能夠占據世界技術制高點的核心技術;二是要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和企業集團;三是要具有較強的產業國際投資、經營和貿易能力;四是要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一流技術、管理人才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品牌。
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特別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
制造業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制造、分享經濟等各種新科技、新業態不斷涌現。技術創新領域的競爭進一步加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不容樂觀。應該充分認識到,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既是一次重大機遇,也是行業面臨的重大挑戰。在新的歷史時期,全行業將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發展,轉型升級,著力完成好產業結構調整的五大戰略任務。一是緊緊抓住世界能源格局重塑中國新能源戰略機遇。到“十三五”末,努力突破一批世界級能源新技術和新能源技術,大幅提高頁巖氣等新能源在能源供給中的比重。二是努力開創中國化工新材料彎道超車的戰略新局面。重點在聚氨酯材料、工程塑料、特種工程塑料、有機硅材料、有機氟材料、特種橡膠材料、水處理功能膜等具有相對優勢的特定領域取得新突破。三是大力開拓中國現代煤化工發展的升級示范。現代煤化工要堅持大型化、基地化發展,合理規劃布局二氧化碳綜合利用和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重點在資源利用水平、產品結構、生態環保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四是勇于擔當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在綠色發展中的全新作為。力爭到2018年底,全行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均比“十二五”末下降8%,企業污染物排放全部達標,全行業HSE和責任關懷工作達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五是全面開啟中國化工園區的超越之旅。力爭到“十三五”末期,建成5到8個以石化和化工為主導產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成一批具有產業競爭優勢的化工特色產業基地。
需求從生存型進入生活型
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價值觀正在發生變化,成為產業體系重構的核心動力之一。這主要體現在社會體系對化工發展成功與否的判定標準和取向。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需求已從生存型階段進入生活型階段,下一步將要進入到生態型階段,需求層次、需求內容、產業映射和核心價值等各方面都在發生變化。中國石化和化工產業正在努力,盡快進入生態型階段,這需要更多高端技術和清潔資源的保障。李壽生分析,未來五年世界經濟弱勢復蘇,不確定因素增多,2020年前國際油價應當是前低后高,在中低位震蕩應當為常態。
“十三五”期間,中國石化和化工行業發展趨勢將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行業總量將穩定增長,到2020年總產值可達16萬億元。二是市場規模將發展擴大,國內大多數化工產品消費量可保持年均5%以上增長速度。三是供應能力將優化提升,通過淘汰“僵尸企業”等措施化解過剩產能,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四是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開拓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高端
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生物等高端市場,提高高端產品自給率和占有率。五是合理調控產業布局,西部、東北等資源豐富地區結合區域市場發展下游產業鏈,華東、華北、華南等地區依靠內地原材料和進口資源,發展差異化產品和高端、環保類產業。六是將進一步推進全行業節能減排,踐行清潔生產。
未來十幾年是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由大向強轉變的關鍵時期,而目前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正處于調整期。李壽生強調,瞄準先進,迎頭追趕,是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十三五”的中心工作。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以“去產能、補短板”為核心,以“調結構、促升級”為主線,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不斷優化,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石化,昂首闊步,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