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在“中國工業互聯網與數字經濟峰會”上,內業專家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1993年)到2016年,數字經濟平均增速為17.5%,而2016同期GDP的平均增速是9.5%,這說明數字經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蔡躍洲在演講中指出,依據增長核算理論進行的測算結果表明,ICT(信息和通信技術)對傳統行業的整體滲透率目前并不是太高,只有8%,而這8%主要來自三個行業的貢獻,分別是機械制造、建筑業及金融保險行業。其他大部分行業滲透率都在5%以下。這意味著整個ICT對所有行業的滲透還遠遠不夠,潛力非常巨大。
自2016年杭州G20峰會發布《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以來,數字經濟概念在全球迅速普及。近年來,“工業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陣地”更得到行業認同。然而,究竟“什么是數字經濟”這一問題不斷被提及,這也是不同機構測算結果差異較大的主要原因。
目前,騰訊研究院、波士頓咨詢、埃森哲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均有不同的數字經濟測算結果。“這種差異反映了對數字經濟的范圍界定存在很大的差異,同時也表明具體的測算方法各有不同。需要提醒的是,這種差異將帶來決策上的混亂。”蔡躍洲說。
蔡躍洲認為,什么是數字經濟或數字經濟到底包含哪些方面,可以從數字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征來界定。一是滲透性,作為一種通用技術,數字技術幾乎能滲透到經濟社會運行的每一個環節。二是替代性,由于摩爾定律,過去40多年里ICT產品的價格持續快速下降,使得ICT產品對其他產品形成非常顯著的替代效應。三是協同性,即ICT與其他要素相結合,能夠增強要素間的協同性,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帶來更多增加值。
這種特征,使數字經濟不再是部門經濟的概念,它包含兩大類,一是與數字技術直接相關的特定產業部門,可以叫做數字部門或數字產業化,如ICT產業。二是其他傳統行業融入數字元素(信息要素,ICT)后的新型經濟形態,即ICT滲透效應也就是產業數字化。整個數字經濟就包括這兩種經濟形態。
面對數字技術的滲透性、替代性、協同性,傳統的生產法、支出法、收入法等部門經濟核算方法已經失靈。比如汽車
制造業,通過信息化建設,ICT在企業生產、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既有替代也有滲透與協同,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依據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汽車制造的產業增加值一般會核算到汽車
制造業而絕對不會算到數字經濟里面。但是這里確實有一部分是屬于數字經濟的,怎么樣才能把它剝離出來?
事實上,這既是個微觀的測算方法問題,但又不僅僅是一個測算問題,如前所述,因為其結果將會影響大大小小的管理及決策。
據介紹,以經濟增長理論相關的增長核算為依據建立起新的測算框架,解決了這一問題。如把某行業年GDP增長分解為資本要素增長、勞動要素增長及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其中資本要素又可分解為“ICT資本”和“非ICT資本”,從而計算出ICT資本要素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該部分對應的是ICT與傳統產業融合中的“替代效應”。
在這種框架之下,經測算,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112756.3億人民幣,占GDP比重為15.2%,它分成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部分,規模均在56000多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數據,大幅低于業內其他機構公布的數字經濟規模。
未來,數字經濟一方面將體現為ICT和軟件服務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另一方面,ICT的滲透效應整體上發揮得并不充分,將具有很大的潛力。“未來政策的著力點還是應從政策、制度、機制等方面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以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蔡躍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