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消費驅動型數字經濟的全球領先者,但是中國工業在數字化方面落后于發達經濟體。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只有用數字技術去驅動中國工業高端制造領域的研發、設計、制造與運維的模式轉變與變革,才能推動中國數字經濟從消費驅動型向工業驅動型轉變。”11月9日,業內專家在中國工業報主辦的“中國工業互聯網與數字經濟峰會”上表示。
索為系統首席系統工程師、系統工程委員會主任何強把這一表達簡化為“中國的數字經濟必須快速步入數字工業時代。”
工業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如果從工業互聯網的角度來解析這一論斷,其切入點之一就是工業APP。
何強介紹,工業APP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滿足特定需要而將工業領域的各種流程、方法、信息、規律、經驗、知識等工業技術要素,通過數據建模與分析、結構化整理、系統性抽象提煉后,基于統一的標準,采用形式化和輕代碼化手段,將這些工業技術要素封裝固化后所形成的一種可高效重用和廣泛傳播的工業應用程序。
作為工業技術知識的載體,其核心有兩點,第一,對工業數據建模與模型持續優化,第二,關注工業技術知識的提煉與抽象。由于這兩部分關注的不同點,形成了兩大類不同的工業APP,即數據驅動的工業APP和過程驅動的工業APP,它們的處理方式和實現手段都不一樣。
今年5月,工信部發布《工業互聯網APP培育工程實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培育30萬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全面覆蓋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和經營管理等
制造業關鍵業務環節的重點需求。
從政策角度的這一安排,更給工業APP增加了足夠的重量。如果說工業互聯網平臺是高速公路,那么工業APP就是汽車,或者汽車上裝載的貨物。
現代工業的三大支柱是工業母機、工業技術知識、工業軟件。無論是工業母機還是工業軟件,都要依靠工業技術的積累,所以工業技術知識是現代工業最核心的要素。工業的數字化需要以工業技術知識的數字化為前提,由此,實現工業驅動的數字經濟才有了抓手。
所以說,“工業APP解決了步入數字工業時代最根本的問題。”何強表示。此外,工業化的本質既是產業升級,也是生產經營方式向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社會化、專業化發展的過程。工業APP作為工業技術知識的載體,在驅動中國
制造業核心價值向設計端遷移,驅動中國制造從規模數量向質量效益轉變、實現產業升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產品研發中有一個“721”規律———70%做重用,20%做修改,10%做創新,超過10%的沒人敢用,因為技術成熟度達不到。“當重用的部分越多就會發現我們的起點越高。工業APP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此,它可以提高中國制造的起點和研發的準入。”何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