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制造業長期面臨“人才匱乏”問題,因為利潤率極低,
制造業能給予高級人才的薪水并不具備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喜歡呆在寫字樓里,而不是滿手油污地去研究制造技術,這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難題。如何從校企合作的規劃戰略方面做出改善,共推
裝備制造業發展,近日,由中華職業教育社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主辦的“全國
裝備制造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現場推進會”在長沙落幕。來自全國各地的110所學校和30多家企業的350多名代表齊聚一堂,分享經驗、展示成果,共商產教融合大計。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在大會發言中表示,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共同體,而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實現共同發展的最佳途徑。
據統計,目前全國職業院校裝備制造類專業的開設點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均占全國總量的20%左右。10年來,職業院校平均每年向機械企業輸送畢業生120多萬人。調查顯示,當前行業骨干企業的重要工段、關鍵崗位上的技術工人,近80%源自各類職業院校。職業教育已成為機械工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和主渠道。
模式提升
產教融合讓人才和技術通過實踐迅速融合為一體,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創新力,為學生工讀結合、勤工儉學創造條件,又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發展。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陳昌智在講話中指出,職業教育已經成為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必須通過校企合作,構建“融合式”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校企利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技術融合、資源融合和人員融合,為建設制造業強國培養更多更好的能工巧匠。
王瑞祥強調,機械行業應借這次現場推進會的契機,團結引領行業加大技術技能人才建設力度,在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抓創新、求實效。
首先要提高認識,營造環境。其次要整合資源,建立機制。要在政府部門支持下,積極推進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院校主體、社會支持、協同共進”的產教融合工作機制,奠定好工作基礎。再次是要發揮優勢,搭建平臺。要充分發揮行業專業技術資源優勢,辦好各級培訓基地、行業人才培養聯盟和行職委等服務平臺,推進專業師資培訓、職業院校和示范專業點建設與評價,開展多種形式的產教融合發展項目。
最后,落實責任,突出主體也非常重要。王瑞祥指出,要推進落實企業法定責任,強化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推動更多校企共建協同創新基地、師資培養基地和學生生產性實訓基地。加快形成校企雙制、工學一體的育人格局。推進工業文明和先進企業文化進校園,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成效明顯
大會期間,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四所職業學校、博世汽車部件(長沙)有限公司等四家企業和校企合作項目學生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經驗做法和體會進行了大會分享。
也就在近日,“GF加工方案西南技術中心”和“成都航院—GF加工方案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創新基地”在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正式啟用,標志著該校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取得的又一碩果。
產教融合讓育人效應得到有效顯現、教師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校企文化得到有效融合、育人成本得到有效補充。成都航院與GF加工方案緊密攜手,把創新基地合力打造成集智能制造技術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研發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國際領先、國內第一的先進制造技術服務平臺,為促進高職教育創新發展,推動智能制造技術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瑞士GF公司亞太總裁CastellaLauren表示,西南地區作為中國精密零件和工具模具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之一,而且成都航院12年來與GF公司合作成果顯著,成都航院共建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創新基地,成為中國區四大技術中心之一。基地由成都航院提供教育和人才,GF首批提供價值約2000萬元人民幣的高端精密加工設備與智能制造生產線系統,擁有面向航空、電子信息等精密加工領域的智能制造生產線和各類高端加工、檢測設備,技術水平處國際領先水平,并不斷持續更新,共同致力于制造領域工業企業研發最先進制造技術、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成都航院校長張蘊啟認為,GF加工方案集團西南技術中心和成都航院-GF加工方案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創新基地的成立,是學校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的高職教育發展道路,全力打造校企合作典范的又一次成功嘗試。
很顯然,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產教融合實現了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貫通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要素資源,既是對教育鏈、人才鏈的重構,也是對產業鏈、創新鏈的重組,因此高職院校需以產教深度融合來引領職業教育內涵發展。”
張蘊啟表示,成都航院將以原有合作為基礎,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謀發展”的愿景,與GF加工方案集團共建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創新基地,著力開展現代制造技術研究、推廣和應用型人才培養,以期更好地服務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更好地協同開展現代制造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智能制造技術,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