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廣東省政府對外發布《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民營經濟十條”),聚焦民營企業面臨的市場準入、融資難融資貴、轉型升級壓力等問題,針對性地制定了十個方面的具體措施,力爭打造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營商環境,助推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相關政策亮點如下:
一、進一步優化審批服務。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5個工作日內;廣州、深圳在2018年年底前將工程建設項目平均審批時限壓減至100個工作日內,全省2019年上半年實現這一目標;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試點;加快“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全面推進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一企一證”改革。
二、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行業、領域、業務等,各類市場主體均可依法平等進入;民營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按同等標準、同等待遇參與PPP項目。
三、降低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2018年底前將省天然氣管網公司電廠用戶的代輸價格降至0.15元/立方米,其他用戶代輸價格降至0.2元/立方米;支持民營企業利用“三舊”改造等政策完善歷史用地手續。
四、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以下(含)的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同比增速;推廣銀稅合作模式,根據企業納稅信息給予便捷高效的信用貸款;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推廣專利權、著作權等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鼓勵各地推進中小企業設備融資租賃。
五、健全民營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立跨部門涉企政策“一站式”網上發布平臺,2020年實現省市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建設全覆蓋;全省推廣發放中小微企業服務券。
六、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支持民營骨干企業承擔國家及省、市重大和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推動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創客廣東”大賽等獲獎項目在廣東省落地;打造集商標查詢統計、法律咨詢、侵權預警為一體的商標保護體系;建設檢驗檢測認證“一站式”服務平臺,實現“最多跑一次”。
七、支持民營企業培養和引進人才。實施新粵商培訓工程,支持民營企業推行特級技師、企業首席技師制度;將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高層次人才納入“優粵卡”服務對象;外地戶籍高層次人才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按“免試就近入學”原則。
八、強化對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護。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力爭2018年實現90%以上有財產可供執行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執行完畢;建立
知識產權案件快審機制,推進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審判“三審合一”;為民營企業開展內部腐敗風險防控提供專業服務;對涉民營企業的重大經濟犯罪案件實行掛案督辦。
九、弘揚企業家精神。打造《風云粵商》等品牌活動,弘揚新時代粵商精神;定期發布廣東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選推薦中,積極評選推薦優秀民營企業家。
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建立省市縣三級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與企業家面對面協商機制;推廣企業首席服務官制度,“一對一”跟蹤協調解決企業發展困難;切實履行與民營企業依法簽訂的合同,杜絕“新官不理舊賬”;對涉及官商勾結、為官不為等問題線索的實名舉報100%核查;對民營企業的執法檢查事項,原則上均采取“雙隨機一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