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抱怨自己每天像機器一樣工作的時候,機器已經可以像人一樣工作了,甚至比人干得更好。如今,人與機器將面臨一次交鋒。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將人們從簡單、重復、單一的機械化工作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擠占著勞動工人的生存空間。
隨著我國
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在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雙重作用下,近幾年來工業機器人在大規模生產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機器人產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機遇期,如何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和機床工具產業的融合發展,如何做到工業機器人與數控機床的互為集成應用,已成為當前現代
裝備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重要話題。
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它能自動執行工作,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它可以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現代的工業機器人還可以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
但是,同時中國制造業面臨一個重大挑戰:下一代 機器人很快就會變得比人工更便宜。近三五年來,用工荒經久不息,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與此同時,機器人制造成本卻在不斷下降,讓很多企業考慮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工業機器人在汽車工業、汽車配件、電子電器、橡膠及塑料工業和金屬制品等行業用得較為廣泛。
大陸最大制造商之一富士康已經宣布,它將于3年時間內在工廠里安裝100萬臺機器人;世界上最先進的汽車特斯拉S型是在硅谷生產的,盡人皆知那里是美國最貴的地方之一,特斯拉之所以負擔得起,正是因為它在生產線上使用機器人。這里的機器人是指由軟件和遙控器控制的專業化的電-機設備,它們現在可以從事各式各樣的任務:進行外科手術、擠奶、搬運貨物、軍事偵察和打擊。并且,通過開源社區和現成的機器人開發工具,人們可以自行動手組裝 機器人,或是為這些機器人開發應用。
國產機器人和機床工具行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尤其作為新興產業的工業機器人,起步晚于國內機床產業,無論制造工藝水平、控制系統,還是集成應用經驗;無論技術標準成熟度,還是專業人才擁有程度,都制約當前的發展速度,尚需在摸索中尋求進步。但我們相信,兩者的深度融合,對于提高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