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我國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發射升空,經過十六年的發展,我國海洋監測體系建設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10月25日,海洋二號B衛星在山西成功發射。
海洋衛星遙感作為海洋觀測高新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于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洋環境資源、海洋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在監測臺風、綠潮、海冰和海上溢油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
采用快速、準確的實時海洋觀測技術,獲得大范圍、長時間序列的海洋環境觀測數據始終是海洋觀測技術發展的目標。觀測技術的進步就取決于海洋監測衛星上攜帶的監測儀器儀表。
在2018年9月7日發射的海洋一號C星上,攜帶了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紫外成像儀、海岸帶成像儀、星上定標光譜和船舶自動識別監測系統五種儀器。而在此次海洋二號B衛星的發射上,海洋衛星則攜帶了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掃描微波輻射計、校正輻射計、數據收集系統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6個有效載荷。
隨著儀器儀表技術的發展,衛星上攜帶的監測儀器也在從功能的單一化向多功能集成化轉變。據介紹,六大載荷的存在可以讓衛星的工作頻率跨越8個波段,不僅能對海洋動力環境要素精準觀測,還具備對全球船舶自動識別以及接收、存貯和轉發我國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標測量數據的能力。
其中,雷達高度計主要用于測量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流和重力場參數;微波輻射計能夠實時獲取觀測區域內海面溫度、海面風速、海冰、海洋上空降雨量、水蒸氣含量、液態水含量等海洋動力環境參數;微波散射計能夠通過精確探測海洋表面微弱的散射信號,利用幾何模型函數推導出海面的風向和風量;校正輻射計則是用于為雷達高度計提供大氣濕對流層路徑延遲校正服務。
監測儀器儀表作為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洋環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準確判斷海洋實時狀況的科學依據。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儀器儀表的技術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
但是我們也要正視,目前的國際海洋
裝備市場上,北美占總市場份額76%,歐洲占19%,亞洲僅占5%。對一些高性能海洋環境
裝備,國外還實施禁運,對于國內的衛星監測技術來說,還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在未來,我國的海洋觀測技術裝備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海洋二號B衛星是我國規劃和實施的海洋水色衛星星座和海洋動力衛星星座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我國還將發射更多的衛星來布局衛星監測體系。對于相關儀器儀表企業來說,也要把握住機會加緊研發,不斷推動儀器儀表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才能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