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一刀切”沖擊煤化工行業?
作者: 2018年11月02日 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 瀏覽量:
字號:T | T
“我們的乙二醇項目正巧位于河南某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9-10月,項目所在地的環保考核排名連續2個月墊底,地方政府已要求我們暫停生產,至于停工多久、何時復工、限產損失怎么辦等問題,目前一概沒有說法。既然項
“我們的乙二醇項目正巧位于河南某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9-10月,項目所在地的環保考核排名連續2個月墊底,地方政府已要求我們暫停生產,至于停工多久、何時復工、限產損失怎么辦等問題,目前一概沒有說法。既然項目本身不存在環保問題,也未下達任何違規排放或整改的通知,為何不能生產?”近日在采訪中,一家煤化工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達無奈。
更讓他感到“意外”的是,“本月剛剛學習了生態環境部禁止秋冬季錯峰生產‘一刀切’的相關文件,前腳學習完,后腳就遇限產。但地方政府讓停工,我們也不得不停,否則今后如何在當地生存下去?”
不管是否超標排放、有沒有停產必要,打著大氣污染治理的“旗號”,強制下達停工限產、減煤去煤等指令——多位煤化工企業負責人集中反映,這樣的遭遇并非個案。“環保壓力增大,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礙了行業的正常發展。”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痛心疾呼。
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
煤化工企業稱
屢遭政府“一刀切”
一邊是生態環境部為保護合法合規企業權益,堅決避免緊急停工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明確禁止“一刀切”的要求;一邊是據多位煤化工企業負責人表示,在實際執行中,地方政府卻出現不同程度的“走樣”。
“我們不是不支持環保考核,但當地政府為完成任務而層層加碼,在項目既無超標排放、也無違規生產的情況下,只因地區環保排名靠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求停工,我認為有些矯枉過正。”上述負責人坦言,對企業來說,停工即意味著經濟損失,“目前也不知何時能恢復,損失只能自行承擔,有苦往肚里咽。”
陜西地區也有類似情況。“我們有一個新建項目,早在去年12月就確定落在咸陽某地。但因打贏藍天保衛戰要求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當地下達減煤指標后,項目直接被切掉,我們只得另謀出路。”另一煤化工項目負責人反問,煤化工是國家鼓勵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式,也可做到達標甚至優化排放,為何跟散燒煤一樣被取締?
對此,中煤集團首席專家、煤化工管理部總經理李曉東也深有感觸。“包括山西、內蒙古等多地在內,因環保問題引發的停工限產非常嚴重,我們見過、聽過好幾個企業有類似遭遇。比如有的地方政府也不說你到底是好是壞,反正只要有上級來檢查,當地項目就得先停下來。”
更有甚者,在最初環評階段就設置“關卡”,導致部分項目因環保審批而停滯。顧宗勤透露,個別省份對環評指標進行競拍購買,導致二氧化硫價格高達3萬元/噸、氮氧化物達2萬元/噸。“一個煤化工項目或因此增加1-2億元投入,從行業角度很難理解。”
種種環保措施均為達到減排目標——但在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尚建選看來,“無論單項、總量排放,還是清潔利用效率,煤化工項目都可達節能減排要求。為何有病沒病都得吃藥?”
既有懶政因素
也有自身待完善之處
實際上,環保“一刀切”并非新生現象,除煤化工外,石化、采礦等多個行業同樣有類似遭遇。生態環境部已出臺《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關于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執法的意見》等多項政策,予以明令禁止。
三令五申之下,煤化工行業為何頻繁遭遇“一刀切”?在此背后,到底是環保“矯枉過正”還是行業自身也有漏洞?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指出,國家層面雖已出臺要求,下達到地方層面,究竟能否不折不扣完成、是否存在一定執行偏差等,有待進一步考察分析。“比如近期開展的秋冬季大氣污染專項治理中,甚至要求停工限產的對象細化到某道工序、某條生產線、某個產品。部分地方政府因基礎工作不到位,短時間內并未摸清情況,簡單化處理難免造成誤傷。”
“同時不可否認,部分地方政府也存在懶政行為。”彭應登直言,抱著“寧可錯傷、不可錯過”的心態,在環保執法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嚴格,實則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亂作為。”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邢雷對此表示了贊同,“地方政府需要明確,開展環保工作的依據到底是什么?我認為,依據不僅僅是上級制定的環保任務、指標數字,也不是由自己拍腦袋決定,而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清晰、完善的標準。只要達到標準的企業,就不應無緣無故遭遇沖擊。”
除政府因素,彭應登表示,行業自身也有待完善的地方。“從技術角度看,煤化工的確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形式,但不可回避的問題也確實存在,該行業仍被劃在重點管控之列。特別是有些企業,理論上很好,環保規劃、設計也很先進,實際操作卻是另一碼事。從環保部門掌握的數據來看,現實中也存在項目不能穩定達標、環保工作不到位等情況,容易給政府部門造成固有印象,認為煤化工企業的守法情況不太理想。因此保險起見,政府寧愿選擇關停。”
不應人為對立
環境保護與行業發展
“節能環保是硬任務。作為企業,我們不是要一味抱怨環保監管,但我們也很關心,環保‘一刀切’究竟如何避免?”采訪中,多位企業人士向記者提出疑問。
類似問題也引起了邢雷的關注。“因不合理的停工限產造成項目頻繁啟停,‘一開一關’給煤化工企業帶來極大損失,長此以往將影響行業發展。換句話說,‘一刀切’行為無疑會人為造成環保與經濟的對立。”他指出,環保監管到底越位還是缺位,要看在執行過程中是否遵循了“不看出身、看排放”的考核標準,“通過一定的技術、工藝等處理,煤化工項目完全可實現清潔生產,在監管過程中,應重點關注排放情況。企業若達標排放,就沒有理由因環保而停工限產;同理,對待超標排放的企業也沒得商量。”
彭應登則認為,要消除“一刀切”,重在把握“度”的問題。作為政府,既要不折不扣精準治污,也要避免粗暴執法誤傷良性企業;作為企業,遵紀守法、達標排放等都是必須明確的責任。“由于我們的污染欠賬太多,治理也非一蹴而就。要從根本上扭轉污染局面,動作有時難免猛一些,政府部門也可能做得不夠精細、存在不足。但企業不能因此就抗拒它,拒絕進行溝通。核心在于,二者之間不是一個博弈關系,而應向著共同的治理目標努力。雙方各自落實責任、執行到位,矛盾自然將迎刃而解。”
此外,從企業自身出發,顧宗勤指出可對項目進行挖潛改造,通過開展行業對標管理、加強技術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等手段,提高項目環保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
“多年運行中,我們有個最大感受是,其實將環保工作做到極致,企業一定不會吃虧。”李曉東舉例稱,“受環保限產、去產能等影響,有些產品在無形中抬高了價格。而因環保工作到位、取得當地政府信任等,我們在別人停工時也可正常生產,這樣一來反而把錢賺回來了。”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