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4553A條例詳細說明了生產環境中浸銀表面處理的參數,從而確保可重現的,穩定的焊接。
第一份浸銀規范IPC-4553發布于2005年,反映了當時印刷電路板生產的主流實踐,即兩種可用的不同類型的商業浸銀鍍層指南(業內稱之為“厚”和“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薄”鍍層的使用逐漸減少,“厚”鍍層逐漸成為行業常規。2009年,為反映這一現象,對該條例進行了更新,隨后IPC-4553A便應運而生。
修訂后的規范的亮點在于對浸銀鍍層厚度規定了上限和下限要求。這對于制造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和現場的部件可靠性至關重要。如果鍍層厚度過薄,則銅會在焊接過程中氧化,生產中的焊接可能會失效。如果鍍層太厚,焊接可能最終會被弱化并在現場失效。該條例旨在依據IPC J-STD-003針對12個月的保質期提供可靠的表面處理。
除了表面厚度規格之外,IPC-4553A還提供了以下參數:孔隙率、附著力、清潔度、電解腐蝕、耐化學性和高頻信號損耗。此外,由于銀是一種活性物質,當其與硫結合時會失去光澤。因此,為最大限度地減少銀表面與環境的接觸,該規范還提供了包裝和儲存指南。
本規范的未來版本可能會涵蓋浸銀表面處理的額外用途,如鋁絲焊接和金屬彈片觸點。
IPC-4553A規范給出了特定焊盤尺寸(60× 60密耳)*的最大和最小銀層厚度。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鍍層沉積的厚度會因鍍位面積的大小而變化。鍍層厚度采用X射線熒光儀器測量。但對于浸銀厚度測量而言,設備的正確設置極其重要。本規范已給出了相關的詳細指南,然而最重要的是對XRF設備定期進行嚴格校準。制造商必須使用銅上鍍銀的標準片校準,其鍍層厚度和焊盤尺寸應與實際生產值的為同一數量級。
日立分析儀器是IPC的成員,其大力推薦遵循IPC指南以實現印刷電路板表面處理的質量和可靠性,包括浸銀。我們開發的XRF儀器與快速發展的PCB技術保持同步,旨在幫助您實現生產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標簽: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