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
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日益成為支撐和深化互聯網+先進
制造業的重要基石,對未來工業發展將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的影響。日前在青島舉辦的2018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上,與會專家表示,智能制造是推進制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是智能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需要從交互技術、感知技術、學習技術、決策技術4個層面,實現工業互聯網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推動工業互聯網落地發展,助力石化等行業的智能化轉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工業互聯網是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主要載體,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的基礎。數字產業化為工業互聯網提供了技術與產品,產業數字化為工業互聯網提供市場,工業互聯網成為數字經濟的新動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表示,在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方面,工業互聯網技術還存在三大障礙。第一大障礙就是異構集成。現在很多企業用了很多的軟件,如CAD、CAPP、MES、ERP軟件等,這么多軟件的數據結構基本上都是異構的,這些異構的數據如何共享、如何集成,始終是融合的一個難點。第二大障礙是數據如何實時共享。第三大障礙是需要的數據和知識如何實現及時推送。
如何解決這三大障礙?譚建榮總結出了十大關鍵技術。一是客戶需求與概念設計的深度融合,創新設計必須要把客戶的需求與產品的概念設計深度融合起來。二是產品強度、高度、耐熱性、可靠性、抗沖擊性等這些物理性能如何跟幾何模型深度融合起來。三是數字樣機與計算實驗深度融合。四是制造資源與制造知識的深度融合。五是生產的作業流程與時序的節拍深度融合,避免無效的工時,進行高效、高質量的生產,這涉及作業流程與時序節拍的深度融合技術。六是精準生產與現場管理的深度融合。七是人、機器人和機器三者協同工作與深度融合。八是創新設計與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九是批量產品與客戶定制深度融合。十是軟件技術與硬件設備的深度融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工業互聯網發展還離不開三要素,其中數據是基礎,設備與產品是基本對象,人是目的。大數據可以提供精準預測,從而實現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智能化生產線可以通過搭載軟件減少多樣性,簡化零部件,實現“一件多用”,降低成本;建設虛擬車間,觀看每一個零部件的生產過程,從而全方位掌控零部件。
截至目前,青島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頗多成果。過去3年來,青島市推動中德智能制造培訓基地與智能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國際產業合作項目落地生根,山東省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與產業聯盟率先建成運營;培育了8個工業互聯網平臺、16個智能工廠、148個數字化車間和自動化生產線示范項目。跨區域、跨行業工業互聯網生態圈加快形成,為青島工業發展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注入了新動能。
據了解,青島已經有很多企業通過智能制造嘗到了“甜頭”。青島森麒麟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秦龍告訴記者,森麒麟建設了一套智能輪胎生產、經營、決策系統,通過管理信息化與設備自動化的深度融合,利用各種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智能工廠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基礎數據的規范化、設備集成一體化、計劃排程精細化、制造過程協同化、數據采集智能化;建立了智能化工廠標準化模塊,在開發端、設備端、銷售端深度鉆研,實現以智能化工廠為核心,向上連接智能化平臺,向下連接大數據、智能營銷平臺的一體化智能工廠示范模板。通過實施智能制造,該公司生產效率提升了46.5%,運營成本降低了41.3%,人均銷售收入提高了410%,產品的不良率下降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