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日前,生態環境部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方案明確了調整產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實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工業爐窯污染治理、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3個專項行動等任務。同時,工業企業實行差別化錯峰生產也成了《方案》的亮點。
秋冬季京津冀敲定治霾路線 精細化大勢下凸顯量體裁衣
隨著秋冬季漸至,新一輪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鳴鑼在即,其中尤以京津冀大氣治理為典型。特別是秋冬季作為一年中最關鍵的大氣治理節點,預計2018年氣象條件總體較上年偏差,空氣質量有可能出現反彈。
為應對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生態環境部日前正式對外公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下文簡稱《方案》),與去年不同的是,取消了統一的限停產比例,由各地因地制宜根據空氣質量情況,推進工業企業錯峰生產。這也是繼2017年首次針對秋冬季制定大氣治理行動方案后,我國第二次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制定大氣治理攻堅方案。
不過,《方案》對各地錯峰生產的總體要求并沒有放松,且相關要求更為嚴格。本次《方案》的目標要求,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也就是說,今年要在去年秋冬季“雙降15%”目標基礎上,再完成“雙降3%”的任務。但據業界人士透露,今年大氣條件會較差,即使不提限產比例,環保要求實現的難度并不比去年小。
在工業企業生產與運輸方面,《方案》提出推進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和大宗物料錯峰運輸兩項任務;在深化工業污染治理方面,各地禁止新增化工園區,加大各類開發區整合提升和集中整治力度;除了增加限產城市外,《方案》對予以限產的污染源的界定標準更趨嚴格,其中要求,2018年9月底前,各城市要完成PM2.5源解析更新工作。源解析即污染來源分析。這也意味著,京津冀治霾將挺進精細化新常態。
截至2018年年底,各地完成重點工業行業VOCs綜合整治及提標改造。未完成治理改造的企業,依法實施停產整治,納入冬季錯峰生產方案。具體來看,2018年9月底前,各地應完成新一輪“散亂污”企業排查工作,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則,實施分類處置。實施嚴格考核問責,對大氣污染治理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污染問題突出、空氣質量惡化的地區強化督察問責。
此次政策層面的調整意味著各地在秋冬季大氣治污方案具體執行細節制定上會有更大自主權。即便今年行動方案不提限產目標,也并不是不限產,而是給地方政府、企業更多靈活性,強調環境指標目標。《方案》還首次提出對行業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環保標桿企業,可不予限產。實施嚴格考核問責,對大氣污染治理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污染問題突出、空氣質量惡化的地區強化督察問責。
對于社會最為關心的采暖季錯峰生產等情況,《方案》突出強調各地要實行差別化錯峰生產,嚴禁采取“一刀切”方式。其中,對限停產企業進行了分類,包括全面采取錯峰生產、按比例實施錯峰生產和不予限產。要求各地在9月底前完成錯峰生產方案的制定,錯峰生產方案應細化到企業生產線、工序和設備。后續限產區域內各鋼廠限產幅度或視各鋼廠環保改造完成程度而定,限產執行由“一刀切”向“一廠一策”演進。
而在冬季取暖方面,《方案》強調,堅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改造技術路線,積極推廣太陽能光熱利用和集中式生物質利用。跟去年方案不同的是,今年散煤替代戶采取的是“以下往上”的方式。根據年度和采暖期新增氣量以及實際供電能力合理確定居民“煤改氣”、“煤改電”戶數。另外,今年采暖季上述地區在氣源電源未落實情況下,原有取暖設施不予拆除。
此次政策層面的調整意味著各地在秋冬季大氣治污方案具體執行細節制定上會有更大自主權。即便今年行動方案不提限產目標,也并不是不限產,而是給地方政府、企業更多靈活性,強調環境指標目標。《方案》還首次提出對行業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環保標桿企業,可不予限產。顯然,禁止“一刀切”已成了今年京津冀秋冬大氣污染防治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