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質、腐蝕性物質、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割傷、粉塵爆炸和吸入……在各種類型的工業生產活動中,工業領域面臨著諸多需要防范的危害。
不僅僅在工業領域,在消防防護、醫療衛生甚至家具環境等領域,都存在著諸如此類的危害因素。那該如何防范呢?
日前,在上海浦東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2018中國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展覽會”(2018Cinte)上,國內外500余家參展公司帶來的各類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產品、技術給出了答案。
展會實況折射產業發展勢頭
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產品普遍以滌綸、丙綸、芳綸、亞克力、PP、PPS、PTFE、植物纖維、玻璃纖維、棉纖維等為原材料,可以制作成各類防護用品、醫療用品、家居用品、時尚環保產品和工業用品,不同的產品在阻燃、拒水拒油、防火、防輻射、防靜電、防刺穿、耐磨、耐高溫、高強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性能。
本屆展會展示了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全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和眾多要素,特別是展示了應用于醫療與衛生、交通工具、過濾與分離、安全與防護、土工與建筑、結構增強用紡織品、航天航空、農/林/漁業、繩/帶/纜、包裝、隔離與絕緣等十幾個領域的各類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產品和技術,成為各類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在各領域應用成果的時尚展示大集。
展會觀眾專業性強,是接受采訪的眾多參展商的普遍評價。可以看到,現場觀眾絡繹不絕,交流洽談活躍且富有成效,參展商普遍表示市場巨大,發展潛力十足。無論展會規模還是參展實效,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產業用紡織品和非織造布領域蓬勃發展的勢頭。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曲經理表示,這次參展收獲很大,兩天內對接客戶達200多家,預計將有100多家客戶將持續跟進,有望進一步合作。濰坊駝王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海剛介紹,參展期間公司發出材料多達300多份。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顧偉達表示參展超出了預期,福建南紡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徐波表示觀眾專業性強,公司收獲了很多潛在客戶,也捕捉到了最新的非織造布消費趨勢和最新科技動向。
近年來,產業集群在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模式,加快了產業用紡織品優秀產業群體的成長。江蘇阜寧環保濾料集群目前擁有近200家環保濾料企業,年銷售收入近60億元,占地方經濟總量的82.5%。針對阜寧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阜寧縣用10年的時間,從‘零起步’到現在抱團參展,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和引領導向。”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招商統籌局主任陳家榮在展會上表示,南海區正在全力打造中國醫衛用非織造產品示范基地,現已入駐卷材、底膜、衛生用品等全產業鏈重點企業超過10家,預計年產值不少于20億元。未來,南海區將充分借力東麗、貝里等龍頭企業在尖端新材料研發和生產的前沿優勢,積極培育環保、新型的尖端新材料項目,逐步形成以高端醫衛用非織造材料制品為領軍的尖端新材料產業集群。
非織造布行業效益好轉
隨著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科技研發和應用拓展日益彰顯了行業特點,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表示,創新是本屆展會亮點之一,體現出產業用紡織品的分類廣泛和應用多元,希望產業用紡織品作為紡織三大終端領域之一,未來進一步邁向科技發展,邁向品牌消費。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在參展過程中表示,“近年來,以產業用紡織品為代表的紡織新材料相關技術取得明顯進步,不僅擴大了應用范圍,也拓展了應用深度。芳綸等產業用紡織品專用纖維的研發推廣,明顯推動了下游終端產品的發展;繩纜索等高端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也為上游原料的開發提供了更多支持與依據,上下游產業鏈之間更多、更專業的合作,為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在與展覽會同期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非織造布會議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介紹,2018年,中國非織造布行業克服化纖原材料漲價帶來的不利影響,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經濟效益有所轉好,1~7月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非織造布的產量同比增長9.17%,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9.58%、2.34%,出口交貨值增長14.79%。行業在纖維的環保性、
裝備的智能化、工藝的復合化、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方面開展了大量的技術創新,靜電紡絲技術、雙組分紡粘水刺非織造布技術、節能型水刺高溫濾料關鍵技術、薄型雙組分滌綸紡粘技術已經取得突破并獲得廣泛應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穩步推進。
李陵申表示,當前,中國非織造布產業處于結構性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抓住一切快速發展的機遇,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堅持創新引領,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需融合,通過提質增效,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將大力推進天然纖維、生物基纖維和再生纖維的應用,探索一次性衛生用品、醫用紡織品的降級技術和廢舊高溫濾帶的回收再利用;通過創新聯盟加強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的研發和應用,鼓勵企業進行非織造布智能生產線和智能工廠的建設,為有條件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創造條件。
開放合作促進非織造布產業發展
曹學軍表示,中國已是全球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的重要產業基地與市場,本屆展會突出了國際性交流,參展的海外展團、國際企業具有不小的比例。李陵申認為,中國非織造布產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內需市場擴大,科技進步和專業人才帶來的內生動力,中國化學纖維和紡織機械工業提供的堅實保障,也得益于全球化帶來的世界范圍內的產業鏈合作。中國非織造布行業從國外學習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創新能力得到顯著加強,中國制造的非織造布及制品也憑借良好的品質和成本優勢行銷世界各地。同時,跨國公司在技術、管理和市場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充分借助中國的要素資源,享受到了中國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特別在高端市場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17年底,全球非織造布前20強的企業中,有13家企業在中國設有工廠,這13家企業在中國的產量超過30萬噸;2017年6家外資企業在中國出口非織造布的金額達到2.36億美元,占中國當年出口額的9.05%,2017年中國還從日本、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進口了近9億美元非織造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非織造布產業鏈中的重要一員,開放和合作有利于全球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向全球不同發展水平的用戶提供優質的非織造布及制品。
美國非織造布協會主席David Rousse表示,近年來,北美非織造布的增長勢頭強勁,2012~2017年均增長13.1萬噸,預計2018~2022年均增長達15.2萬噸。RISI非織造布市場總監David Allan表示,未來全球非織造布市場雖然正在不斷擴張,但增長率在放緩,企業要想取得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產品研發力度,以科技創新作為新增長點,同時要注重培育和提升品牌影響力。
正如本次展會上一家展商的展板所寫的“我們期待織物涂層擁有面對無限應用范圍的特別性能”,不少參展商表示,隨著全球范圍內技術創新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擴大,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在“無限應用”方面將有更多想象空間,在“特別性能”方面也將展現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