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黑色系商品繼續下跌,焦炭主力1901合約收跌3.82%,螺紋鋼主力1901合約則收跌2.71%,當日早盤更是跌破4000元關口。
在此之前的9月11日,市場傳聞環保部將下調采暖季限產方案,并對空氣質量改良指標、限產指標做出修改。對此生態環境部宣教司迅速回應稱,“取消限產比例消息不實,是市場對文件誤讀。”
即便如此,仍未能擋住煤焦鋼產業鏈品種的回落。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推動黑色系上漲的邏輯,已經從去產能切換至環保限產帶來的供給收縮,一旦限產政策放松,行業基本面將出現根本性轉變。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政策變化目前尚無定論,只是股票、期貨等資本市場形成了部分預期,但是考慮到政策的連續性,限產政策大幅放松的可能性較小。
“就算限產政策有所放松,地方政府也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相關企業靈活安排限產計劃,今年唐山、臨汾的非取暖季限產便是由地方政府所主導的。”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9月12日表示。
股、期共振下行
“短缺的故事一旦消退,高溢價恐成明日黃花。”對于黑色系商品的回落,混沌天成研究院院長葉燕武9月12日上午評價稱。
事實亦是如此。在1.5億噸去產能任務今年提前完成的背景下,近兩年驅動黑色系商品上漲的核心邏輯已經逐步弱化,僅僅剩下環保限產為黑色系上漲帶來支撐。
但是,9月11日的一則傳聞卻將僅存的理由顛覆,“環保部下調采暖季限產方案,新的限產方案把空氣質量改良指標從5%下調到3%,限產50%或30%的指標也取締了。”
雖然生態環境部宣教司隨后便辟謠稱,上述傳聞存在誤讀。但是事情過于重大,仍舊對股市、期貨市場產生了實質影響。當日,螺紋鋼主力合約收跌4.97%、焦炭期貨主力收跌5.54%。
中信期貨資金監控數據顯示,9月11日,螺紋鋼期貨流出資金13.17億元,總沉淀資金相應降至136.76億元,而焦炭則流入了10.26億元資金。
進一步追溯流入資金性質可以看出,增量資金以空頭持倉為主,如排名前20位的期貨公司席位當日新增空單30411手,同期多頭新增持倉則為27803手。
于是,12日早間開盤后,黑色系商品再次集體下挫,至收盤焦炭、螺紋鋼和焦煤仍舊占據了期市跌幅榜的前幾位。
股市也未能幸免。數據統計,申萬鋼鐵行業近兩日跌幅為3.7%,領跌滬深兩市,不過12日跌幅有所收窄。
其中關鍵仍然在于環保限產政策。受益于供給端的收縮,年內鋼材價格一路上漲,這使得噸鋼利潤水平逐季度走高。
蘭格鋼鐵提供數據顯示,螺紋、方坯在內的七大鋼材品種,今年一季度噸鋼利潤均值557元,二季度提升至768元,至8月底時這一趨勢仍在延續。
正因于此,上市鋼企上半年利潤規模,才能從2017年的218億元飆升至今年的503億元。
若環保限產放松,供給收縮對鋼價上行的支撐將隨之弱化,噸鋼利潤持續上漲的基礎也將不復存在。
即便作為原料的焦炭也同步下調,但是相比于產品端,成本端的變化對噸鋼利潤的影響較小。環保限產放松,勢必會對上市鋼企業績產生負面效應,這成為資金拋售的主要原因,即便部分鋼鐵股年化PE僅有三五倍。
或迎周期“臨界點”
商品運行逃不開周期,而從2015年12月見底以來,螺紋鋼期貨已連漲近三年時間。
回顧歷史走勢可以看出,價格運行與國內去產能節奏保持了一致。2016年,國內壓減粗鋼產能6500萬噸,螺紋鋼期貨上漲60.71%;2017年,壓減粗鋼產能5500萬噸,螺紋鋼期貨上漲32.33%。
2018年,1.5億噸的去產能總量僅剩下3000萬噸未完成,年初至今漲幅收窄至6.75%。其中不乏“基數”不斷提升的原因,但是驅動力不斷弱化毋庸置疑。
而在本輪上漲過程中,始終是供給端在發力,需求端雖然不斷超出市場預期,但是尚不足以接力供給端,并形成新的驅動力。
“供需關系總會有一個臨界點,任何商品的上漲都不可能永遠只依靠供給收縮,供給支撐價格的前提是需求沒有出現大幅回落。”敦和資管首席經濟學家徐小慶近期在鄭州國際期貨論壇上指出。
這一規律,放在今年的鋼鐵行業十分適用。
“如果市場供應過剩,需求、流通環節必然會積累很多庫存,但是目前鋼廠、流通和終端消費環節都未出現異常積壓,顯示出鋼鐵需求仍然保持增長態勢,消化了鋼鐵產出。”王國清表示。
需求總量保持穩定、供需關系步入平衡,但是非取暖季的限產再次打破這一平衡,帶動黑色系商品不斷上行。
未來可能存在的演變方向有三,限產力度較去年加碼、持平和降低。
加碼,無疑會進一步刺激鋼價上行;持平,北方鋼企多已具備2017年取暖季限產經驗,故對鋼價支撐的邊際效應會減弱;降低,行業供需面根本性扭轉,鋼價下跌。
所以,目前鋼鐵業已經步入“十字路口”,核心在于今年的取暖季限產政策如何確定。
涉及政策層面的轉變,便需要從宏觀角度去考慮。“目前,上游行業的利潤占比已經回到了30%至35%。相對合理的在35%到40%區間,這是2009年之后上游企業利潤分配最高點。”徐小慶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他指出,如果讓上游價格因為政策繼續上漲,中、下游利潤就會持續壓縮,出現壞賬或者利潤虧損就會不斷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保持或者繼續推高上游的利潤,本身是不合理的。”
實際上,政策出現根本性扭轉案例并不少見,如煤炭行業便曾因為供應緊缺、價格飛漲,而取消“276工作日”制度。(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