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產學研用脫節現象
產學研用脫節是新材料產業的一個普遍現象,也是一個老話題。新形勢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應當如何發力,才能充分發揮科技“點石成金”的巨大魔力,把科技成果轉化成實實在在的“金子”。9月7日在哈爾濱舉行的新材料產業資本技術峰會上對此提出了三條切實建議。
建議一: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
國瓷材料副總經理宋錫濱表示,要解決產學研用脫節問題,首先企業要關注高校的種子資源,高校要了解企業的需求。他建議可以把一些基礎性研發引入到企業內部,把一些應用研發包括工業性的研發引到高校,甚至可以在高校建立一門學科來專門研究產學研用的合作方式。
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祁陽認為,解決產學研用脫節問題,需要走出去、請進來。比如,河鋼集團2016年在東北大學成立了一個河鋼集團東北大學研究院,該集團每年或者是每季度定期搜集課題、材料,把他們在產業當中或者是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帶到院校這里來,然后再把解決之道反饋回去,形成一個聯合的反饋機制。
“走出去不能盲目,一定要跟當地的產業結構緊密結合。比如解決高校老師面臨的‘怎么把學術變成技術、把技術變成產品、把產品變成商品’等問題。尤其是技術成果中試時,可以走出去建一些中試基地,建一些產學研究院,把成果在產學研究院內放大,技術成熟以后再對其進行合資或者轉讓。” 祁陽表示。
建議二:加強
知識產權保護
哈爾濱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峻青認為,高校需要考慮如何更精準為企業服務,或者是把自己的成果精準投放到市場。這一過程中,要解決好
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問題。
海南昆侖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熊雪平表示,產學研合作是一個系統問題,要結合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的需求一起考慮,完善合作機制。另外,法律層面、人才培養、企業實際問題的解決等都需要形成一個好的機制,才能共享成果。
新材料在線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鄭道勇也表示,高校等研究單位與企業要加強交流溝通,這樣才能使更多的想法銜接上、對上口,在完成各自職責的基礎上相互走近。同時還要在合作的體制、機制等多方面逐步完善,比如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合作模式、創新人才培養等,也可以適當設立一些扶持基金引導。
建議三:中試放大讓企業完成
“工業放大實際上是產學研用脫節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宋錫濱表示,企業有工藝、有人才,也有精細管理系統、研發系統等,科研院所、高校的產品和項目種子評估合適,就完全可以把工業化、資本、管理、后續運作以及市場營銷的部分交由企業打理。
從企業角度來講,工業放大不僅要研發材料,同時還需要研發配套的工藝、購置生產設備、建立檢測設備、制定質量體系等,之后還要從小量到大量建立模型,而這些配套在高校里是不可能實現的。此外,工業放大以后還要考慮市場和運作成本,這些也都不是院校所能掌控的。
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何鵬認為,研發成果進入中試放大后,需要借助一些資本投入來完成,比如研制設備、產品測試等。這些在產學研當中還都沒有得到非常好的結合,目前技術成果的中試都還只是一些少量和嘗試性的探索。至于中試放大過程中資本怎么與技術結合,風險如何控制,還要不斷地去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