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從發達國家的實踐和經驗看,現代世界經濟中,金融的地位極其重要,金融對產業發展有著強勁的推動和助力作用。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金融業是否發達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可以為現代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創造重要的條件和支持。
產業是保障金融繁榮的堅實基礎
產業與金融業的結合能夠實現快速發展和做大做強的目標,金融業與產業的結合能夠保證其穩定的收益與回報。金融屬服務業,可以幫助企業增值,但金融本身只創造價值,不直接創造財富;產業尤其是實體企業是財富的創造者,只有產品不斷增多、財富不斷增加,價值才有堅實的基礎。產融結合是現代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也是發達國家工業現代化過程的成功實踐和有益經驗。以洛克菲勒財團為例,產業以全球最大的石化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為核心,金融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主,直接或間接控制冶金、化學、汽車、航空、食品及一批軍工企業。三菱、三井、住友以及現代、SK等財團與產業密切結合的情況就更熟悉了。這些案例和成功實踐都證明產業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是金融業的堅實基礎和金融業長期持續穩定的重要支撐;金融業的穩定收益和長期回報,必須以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保障。
中國產融結合的差距與挑戰
中國的產融結合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不少差距,自身健康發展還有很多挑戰。一是理念上的差距。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金融業和產業有著明確的分工,尤其是規定銀行不能搞投資,所以以前產融結合多采用銀企戰略合作的方式或是綜合授信的方式;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脫困的過程中,為了降低企業負債、剝離不良貸款,成立了一批資產公司,以債轉股的形式被動的成為產融結合。二是時間上的差距。中國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都成立于1990年,與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時間1773年相差217年、與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的1792年相差198年,這種時間上的差距也證明我們的資本市場和產融結合確實正處在初級階段。我國證券制度的建立和監管,雖然總結了發達國家尤其是倫敦和紐約走過來的一些教訓和經驗,但實際運行和操作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三是運營中的差距。當前的現狀是金融業貨幣投放量大,而產業界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長時間沒有很好的解決,尤其是金融資本脫實向虛的現象嚴重,甚至有些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近幾年開始呼吁“脫虛向實”,產融結合的探索也比較多,成立了不少產業基金,但效果都不明顯,一個原因是金融界和產業界的信息不對稱,尚未形成同生共長的命運共同體,另一個原因是產業基金的操作過多地注重短期收益,忽視長期穩定的回報,造成很多產業基金的運營和操作都與設立時的初衷相去甚遠。
石化產業是產融結合的重要領域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不僅關系到人們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更關系到航天航空等重大工程、新能源等未來轉型以及強軍夢的實現。化肥為糧食增產發揮著約50%的作用,農藥在糧食及蔬果保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學纖維在保證穿上衣和穿好衣方面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學品,更是中國成為制造強國的重要配套材料。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實現強國夢想,經濟強國是基礎、石化強國很關鍵,美國就是典型的代表:既是世界第一石化強國、科技強國,也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軍事強國。中國自2010年以來,一直是世界第二石化大國、第一化工大國,實現由石化大國向強國的跨越,既是石化全行業的奮斗目標,也應作為國家戰略推進。
1.石化產業正迎來新的景氣周期
從全球石化產業的發展來看,自美國頁巖氣革命以來,全球石化產業又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美國已是連續4年都有新的煉油裝置投產,全球石化產業正處于新的景氣周期,尤其是亞太地區成為全球石化產業新的增長極和消費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當前亞太的煉油能力占全球總的煉能超過36%,而去年亞太新增煉油能力占全球新增煉能的82%,其中中國新增煉能占亞太地區新增的85%;中印石化產品的市場消費增長貢獻了全球的2/3.去年中國市場消費原油6億噸,天然氣2394億立方,合成樹脂1.1億噸,其中聚烯烴表觀消費量5373萬噸,進口量1654萬噸;合成橡膠消費量1132.7萬噸,進口量584萬噸,增幅達74.1%;另外幾個進口量大的產品,PX進口量1443.8萬噸,乙二醇進口量875萬噸??梢娭袊a品的市場需求是巨大的、增長是強勁的。
2.要辯證地看中國石化產能過剩的問題
談到石化產業很多人就會想到產能過剩的問題,難免對石化產業未來的發展產生些許擔憂。然而,我國石化產業的產能過剩與鋼鐵、煤炭行業有著本質的不同,是結構性過剩。從大的行業看,煉油產能是過剩的,到去年底我國總的煉能8億噸,去年原油加工量5.71億噸,產能利用率72.2%,屬產能過剩;但是從產品結構看,柴油、汽油過剩,航空煤油缺口較大;化工產品看,化肥、燒堿、純堿、輪胎等大宗基礎化學品產能過剩,有機化學品、專用化學品等缺口較大,尤其是化工新材料、功能化學品等缺口更大;所以去年進口有機化學品6223萬噸、花費555.5億美元,進口合成樹脂3196萬噸、花費470億美元,僅聚乙烯材料就進口1179萬噸、花費142億美元;實際上化肥產品中,氮肥、磷肥產能過剩,而鉀肥國內自給率只有50%,去年進口鉀肥實物量776.7萬噸,今年上半年又進口445萬噸,同比增長13.6%.
3.應辯證地看環保從嚴給石化產業帶來的挑戰
近幾年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和藍天保衛戰以及環保督察過程中,很多石化生產企業受到停產、限產影響,很多石化企業的成本壓力不斷加大。從積極意義上看,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環保督察是必要的,尤其是對管理不規范、排放不達標企業采取斷然措施更是必要的;正是依法關停了一批工藝技術落后、消耗高、污染重、排放不達標的企業,才贏得了管理規范、生產效率高、產品品質好、誠信經營的企業,應有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所以去年石化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收入和利潤大幅增長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主營收入又增長13.2%、利潤大增46.6%;主營收入利潤率去年創4年來新高,今年上半年又創7年新高,達7.56%.所以說,環保從嚴對石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4.中國高端制造為石化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正在實施的高端制造戰略是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重要舉措,又加上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都為石化行業、尤其是化工新材料和專用化學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機遇。為推進中國制造強國戰略而實施的一系列重點工程,如:軌道交通和高鐵、C919和大型運輸機、神舟探月及空間站建設、深海平臺及勘探和航母等海洋工程、核電和光伏及風力發電等新能源、汽車輕量化及新能源汽車等,都為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高端膜材料和特種纖維材料提供了廣闊的新的市場需求。如:汽車輕量化所需的聚烯烴、聚氨酯及其改性材料和密封、粘結新品種,光伏發電
裝備和海水淡化用高端膜材料,C919和正在研發的C929大型客機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等等。這些都是技術含量很高、與戰略新興產業密切相關、未來石化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更是國內外產融結合的重點方向。
當然,石化產業既是資源型產業,也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化工技術的水平是一個國家整體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石化產業的創新與進步始終是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瞄準的重點和主攻的領域,近幾年石化領域的新技術和高性能產品層出不窮,烯烴原料的輕質化、原油或甲烷直接制烯烴、茂金屬聚烯烴及其彈性體、生物可降解材料、新型催化劑以及貫徹“一帶一路”倡議的“走出去”戰略等,都是全球石化領域不斷創新、金融界高度關注和產融結合的重點。
中國產融結合發展建議
鑒于近幾年的情況,未來產融結合的發展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目標要集中。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目標集中了,尤其是在起步階段做一個項目、一個企業或一項內容,就成功一個、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對金融界的朋友們和石化企業,都會進一步增強信心,同時也積累經驗。二是學習中提升。既然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學習借鑒成熟的經驗和不成功的教訓都很重要,產融結合國內有成功的案例,如國投公司進入鉀肥產業就很成功,從羅布泊硫酸鉀項目開始,現已形成160萬噸硫酸鉀產能,長期以來獲得了穩定和良好的回報,現在又成為約旦鉀肥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而國內產融結合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情況居多,很多項目都是滿懷期望的開始,帶著失望而去。近幾年有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現在很多跨國公司都被大財團所控制,近幾年很多國際并購重組都被大財團及其基金所操控,一旦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不能為財團及其基金帶來豐厚的回報,財團及其基金就會發起或加速企業間的并購重組,最典型的就是陶氏與杜邦的重組與拆分;近年國內并購的一些歐洲的企業也大多是從基金公司手里買的。之所以說深思,是因為發達國家有著成熟的運營體制和機制,企業的并購重組不會給企業造成大的波動;在中國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