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臺灣地區可檢出農藥251種,蔬果農藥殘留檢驗時間較長,境外農藥或罕見農藥難以檢出,成為蔬果檢驗的盲點。臺灣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公布了全新的便攜式行動質譜儀器裝置,克服了傳統檢驗儀器耗時長的缺陷,已獲得美國及臺灣的發明專利。
臺灣宜蘭檢方在大同鄉查扣成分不明的可疑農藥約2.5噸,種類約17種。這些農藥名稱標示均非許可合格農藥,判定應是未經核準擅自制造,或加工的農藥。
新北市衛生局最近公布1個月前的青菜檢驗農藥殘留超量,但蔬菜銷售期短,實驗室報告出爐時,消費者早就吃下肚,臺灣官員坦承確實來不及。
衛生局檢驗科長劉君豪26日表示,檢驗過程確保檢體不被污染,透過打碎樣品、萃取、比對模擬樣品、資料庫之后,可檢出251種農藥。
檢驗人員可攜帶該行動大氣壓力質譜儀,到現場即時檢測各種食品中所含的不法化學添加物,改變傳統化學分析流程,化被動為主動。
研究人員稱,質譜儀具有高靈敏度及監定結構能力,因此已成為科學界分析化學分子不可缺少的儀器,但必須先進行樣品前處理,才能以質譜儀進行分析,可能要長達數小時。
行動大氣壓力質譜儀的操作原理,是利用細微金屬探針取樣,以加熱等施加能量方式將分析物氣化,導入游離區,并使其與游離區內的帶電荷物質反應后,使分析物帶電荷,再進入質譜儀內被偵測;整個過程僅需數秒鐘的極短時間。
目前儀器可應用的范圍包括各式物件及食品中環境荷爾蒙及如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質分析及蔬果表面及內部所含殘留農藥等,同時還可檢測毒品與禁藥。
劉君豪說,新成分的農藥,國外農作物常用、國內少用,或尚未核準的農藥,不在資料庫中,無法比對,需更高階質譜儀判讀訊號,若食藥局逐步開發檢驗出新農藥,將會采集化學標準品,輸入新的判讀數據。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