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產業規模與市場空間不斷擴大,整個產業鏈呈現較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不容忽視的是,其在核心技術研發、人工智能融合、國際合作等方面仍面臨瓶頸制約。
關鍵:聚攏高端人才,突破核心技術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為37825臺,同比增長29.8%,而外資機器人在華銷量為103191臺,同比增長高達71.9%。
“國產機器人在高端市場占有份額比較少,在諸如汽車工業等‘主干道’領域,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性能、速度、穩定性等與發達國家差距還是比較大。”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目前,我國機器人大多處于低端水平,高端機器人產品與發達國家有差距,同時面臨國外對機器人核心技術進行封鎖的狀態。在丁漢看來,中國機器人研發要精益求精。要想擺脫國產機器人低端化,需要一批高技術人才做“十年磨一劍”的研發。“在這個行業深耕、做透,吸引高水平人才進入實體經濟,只有這樣才能做出高端
裝備。”
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正在開展的“共融機器人重大研究計劃”,恰恰就是以實現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突破,提高機器人性能和可靠性為目標。
“真正進入主干道工業領域才算了不起,這需要聚攏一批高端核心技術人才在這個行業里堅守,干個十年、二十年,肯定干得出來。”丁漢說。
方向:突破機器人認知智能
2016年3月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與韓國棋手李世石的首爾大戰震驚世界,機器人對人類的趕超似乎只在一瞬間。人工智能步入了大數據化媒體自主性人機協同的新發展階段,正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加速邁進,這成為未來機器人產業突破與提升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技術的導入,使機器人的發展迎來新變化,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認為,人工智能剛剛起步,現在正處于初創階段,還沒有形成理論體系,也沒有形成統一架構,這就給予我國一個絕好的機遇,在共同起跑線上開拓全新的領域。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曲道奎說:“過去的機器人是一個‘殘疾人’,它沒有感知,像‘瞎子’一樣,你告訴它怎么做,它就怎么做。”然而,制造工業的作業環境是變化的,沒有感知的機器人無法適應作業環境。
如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把各種感知系統導入機器人,增強人機合作,有望帶來機器人新的應用。
但人工智能系統的不可解釋性和魯棒性問題還應引起人們的深度重視。“以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中的應用為例,人工智能可以讀片識別出病人患有癌癥,但卻說不出道理,這是它的不可解釋性問題;如果再加上一些干擾信號,它可能會做出完全錯誤的判斷,這就是魯棒性問題。”張鈸解釋道。
未來:國際合作求共贏
機器人可以應用于各個領域,其相關技術僅依靠深度學習的算法遠遠不夠,需要行業專家、行業數據的共同支撐。利用各個細分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數據,相關領域的創業者和科學家進行合作,共同促進機器人產業整體的良性發展。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Karel Eloot在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表示,機器人行業在中國可能只有數十年的歷史,過去大多數機器人技術都是由跨國企業供應的,只有不到5%的機器人和機器人技術是由中國公司做出來的。預計2020年,中國機器人需求量將占全球需求量的40%,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這意味著,中國機器人產業將會有一個巨大的變化。提質保量,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機器人行業共同的挑戰。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倡議,在全球協同開放共享的新時代,全球機器人領域應共同樹立高質量發展新理念,共同打造全球協同研發新體系,共同構建全球產業合作新生態,共同開創全球應用深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