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僵治困”新政將出 800戶攻堅在即
從2015年至今,這一輪的中央企業“處僵治困”工作,即將收官。
根據國資委最新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末,“處僵治困”工作已取得積極成效,累計完成超過1200戶“僵尸企業”和特困企業處置和治理主體任務,總體進展符合預期。
事實上,早在2016年底,國資委內部便已全面梳理出中央企業需要專項處置和治理的“僵尸企業”和特困企業2041戶,涉及資產3萬億元。
對于剩下的800戶待處置企業,國資委正與各大中央企業共同研究細化方案措施。國資委研究中心王絳認為,債務重組、人員安置和資產瓶頸依舊是問題焦點所在。
8 月10日,經濟觀察報記者獨家獲悉,為了攻克“資金瓶頸”,一份關于中央企業特困企業專項治理補助資金的管理辦法正在醞釀當中,該管理辦法,關乎部分企業 在“處僵治困”過程中所需的保障資金。那么,這一輪“處僵治困”,究竟需要多少資金支撐?與上世紀90年代國企脫困的300億元費用相比,此輪“處僵治 困”投入的資金,并沒有達到此數目。
8月8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資委等五部門印發的《2018年降低企業杠桿率工作要點》(簡稱《工作要點》)中亦明確要求研究出臺有效處置“僵尸企業”及去產能相關企業債務的綜合政策以及金融等相關領域的具體政策。
一名知情人士補充表示,目前一些企業的補助資金正在申報審核中,等到正規文件出來后,資金發放會得以進一步明確。而且,除了上述管理辦法,關于企業債務問題的其他政策也會適時加以細化。
從2015年各大中央企業摸底排查僵尸企業開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聶輝華就展開了僵尸企業專項課題研究,在他看來:目前中央層面并沒有統一的處置僵尸企業的文件。“我認為中央對于處置僵尸企業要有一個統一的文件,同時也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
去僵攻堅
從2041戶到800戶,中央企業的“處僵治困”工作進度,已經超過50%。按照監管層的預期,2018年底前,剩下的800戶也將被完成一系列處置工作。
按照國資委的部署,這一輪“處僵治困”工作中,主要思路包括“兼并重組改造一批,強化管理提升一批,清理淘汰退出一批”。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在“處僵治困”的過程中,業內并沒有就僵尸企業的界定標準達成共識。國資委內部對僵尸企業的圈定標準究竟是什么?
上 述知情人士表示,按照國資委的最新工作思路,連續三年虧損,資不低債,制約了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企業會被圈定為重點關注對象。細化來看,有兩個 標準,一是停產或半停產半年以上,年年虧損,靠政府和集團補貼存在的企業;二是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生產經營難以為繼,不具備償債能力的企業,界定為僵尸 企業。
根據國資委的要求,從2015年開始,各大央企開始陸續摸底排查自己企業的僵尸企業名錄,并逐一上報給國資委,時間周期持續至今。
不過,另一家鐵礦石鋼貿央企相關人士表示,以其所在企業為例,上述僵尸企業的界定標準依舊顯得“抽象”,畢竟各個行業的情況有差異。
他說:“摸底上報過程中,各個企業有自己的想法。我認為不能只看企業負債率,其實只要還有現金流,哪怕在一定的市場情況下進行戰略性的休眠,也不算僵尸企業。”
聶 輝華提出另一種界定思路:“我們對僵尸企業的定義與官方定義不同,我們是從銀行借貸利息的角度測度的,不是根據事后的業績測度。目前僵尸企業比較多的行業 主要是鋼鐵(51.43%的僵尸企業比例)、房地產(44.53%)、建筑裝飾(31.76%)、商業貿易(28.89%)。”
經濟觀察報記者從國資委了解到,為了應對不同企業的情況,國資委“處僵治困”過程中,遵循的操作原則之一是“分層分級”。
詳細來看,“分層分級”包括因企施策,分類分業處置,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加強產業整合,優化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產,不搞“一刀切”。
同時,監管層要求堅持市場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少數不得不破產的“僵尸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平穩處置。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探索多渠道分流安置人員,通過集團內部培訓轉崗、組織對外勞務輸出、自主創業等安置富余職工,盡可能做到“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
在王絳看來,下一步,800戶企業的處置難點主要是地方企業,尤其是地方財政吃緊,不能及時處置遺留問題。
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這一輪“處僵治困”的重點督辦行業,主要包括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建材、船舶、煉化等。
其 中,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寶武”)按照“企業不消滅虧損,就消滅虧損企業”的原則,持續就扭虧增盈和治僵脫困工作發力,2017年, 虧損子公司戶數同比下降61戶,累計完成33戶僵尸和特困企業的處置,累計壓減、關閉和處置180戶低效和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法人。
2018年下半年,中國寶武將繼續做好國資委重點關注和督辦的幾大特困企業的脫困工作,壓減30%的參股企業。
聶 輝華認為,目前,僵尸企業破產清算仍存在諸多阻梗,多個部門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協調困難。比如,某個僵尸企業扭虧無望,應該注銷。稅務局要求注銷前繳清所 有稅款,人社部門可能要求妥善安排下崗人員并且要求代繳、續交社保,國企還涉及土地和房產歸屬問題,擔保企業可能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 法院不敢貿然判定破產,地方政府也會施加各種壓力。因此,僵尸企業的處置需要有部門統籌,讓地方因地制宜,逐步推進。
有效路徑
截至目前,各大央企內部的“處僵治困”工作,成績究竟如何?
依舊以中糧集團為例,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其下屬僵尸特困企業盈利能力明顯提升:2017年整實現扭虧為盈,2018年上半年繼續保持盈利。
其中,中糧集團廣西公司的處置思路是“優化經營模式、提高生產效益、狠抓成本費用管控”等,2017年該企業已經實現扭虧為盈,較2015年增利1.9億元,基本步入平穩健康有序發展,“處僵治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據悉,中糧集團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以非糧木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2015年,受原油價格斷崖式下跌的沖擊,燃料乙醇主副產品價格大幅下挫,公司虧損1.8億元。
為了細化目標任務、該企業專門就采購和銷售環節重點監控,并推行差異化發展。在食用酒精銷售方面,向醫藥、精細化工、食品等用量小、價格高的高附加值行業發展,延伸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質量,精耕細作區域市場,實現終端客戶開發占比由6%提高到30%以上。
中糧集團相關人士舉例說:“中糧集團廣西公司正對粉碎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研究制定玉米、水稻生產工藝路線,實現多種原料無差別投料,做到投料不停機,提升裝置利用效率,優化輔助流程。目前該企業主要消耗指標降低,維修費用也在下降。”
從 招商局集團的情況看,2016-2017年,該集團通過清算注銷、債務重組、強化管理提升等措施完成了招商燃氣、武漢輪船、華南液化氣、江西儲運4戶企業 的治理工作;在穩定的前提下,妥善分流安置六戶僵尸特困企業冗員1205人,人工成本下降九千多萬元。通過開展處僵治困工作,2017年比治理前年虧損額 減少2.8億元。
數據統計顯示,招商局集團已經清理了232戶非實體企業和74戶特殊目的公司(SPV),占全部已壓減企業的61.1%;并處理了110戶利潤總額小于100萬元的微利企業,推動資源向資本回報更高的領域集中。
2018年下半年,僵尸企業處置依舊是招商局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招商局內部人士表示,該集團正力爭排除各種困難,以期達到年底前全面完成處僵治困任務的目標。
招商局內部人士說:“截至2018年4月份,從事造船業的青山船廠經過兩年多的治理,克服種種困難,化解經營風險,將損失降到最小,實現平穩退出造船業,淘汰了150萬載重噸的造船產能,總體債務也比2015年下降了27億元。”
同時,招商局旗下的新疆外運正在推進危房改造,力爭妥善處理職工穩定和安居問題。
除去中糧集團和招商局集團,截至目前,中國石油也累計處置了虧損企業172戶,資不抵債企業70戶,無業務或無收入企業179戶,占全部已壓減企業的79%,歷史包袱大大減輕,財務狀況明顯改善。
再以中國中鐵為例,該企業要求營業收入小于20億元的綜合型工程公司和營業收入小于15億元的專業型工程公司原則上必須重組整合,試圖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工程類子企業規模小、數量多、資源分散的局面。
中航工業則壓減了37家僵尸特困企業,其中21戶通過破產清算、關閉撤銷或兼并重組的方式進行了處理,其余12家廠辦物業公司和5家廠辦醫院結合“三供一業”移交工作進行了讓渡。
對于企業“處僵治困”的有效路徑,聶輝華舉例道:“我們還看過一家起死回生的鋼鐵僵尸企業,它是將國企資產租賃給管理團隊,轉型為民營企業,又碰上了去產能的大環境,很快就扭虧為盈了。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吧。”
新政待出
為了推進“處僵治困”的順利攻堅,專門針對中央企業特困企業專項治理的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即將出臺。
王絳認為,2018年下半年,為了能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做好國企改革“處僵治困”的工作,相關政策需要加快推進出臺,才能加大有序進退力度,結合當前去杠桿工作,從根本上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
聶輝華表示,財政的補貼主要是補給人,就是下崗工人,另外有一些補給企業,主要是轉型升級。需要補多少,這取決于企業的困難和救助目標。
不過,在沒有確定的下崗人數、救助目標時,尚且無法估算要補助多少錢。但不管怎樣,不能用政府兜底的方式來處置僵尸國企,這會進一步惡化軟預算約束問題,從而導致新的僵尸企業。
他說:“我還是堅持,處置僵尸企業應該以市場為主導,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協調。”
除去專門針對中央企業特困企業專項治理的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按照《工作要點》的要求,下一步將完善“僵尸企業”的整體債務處置政策體系。
聶輝華表示,目前中央層面并沒有統一的處置僵尸企業的文件。
他 對經濟觀察報梳理道,就目前來看,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關于處置僵尸企業的政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總體原則都是分類處置、規范程序。一般將 僵尸企業進一步分為有市場前景的(能救活的)、沒市場前景的(沒法救活的)以及不符合產業政策或轉型升級方向的(政策上不允許的)三類,針對不同類型采取 不同手段。(2)針對有市場前景的企業,一般地方政府會給予稅收、信貸優惠支持,鼓勵轉型升級;(3)針對比較困難的企業,一般地方政府鼓勵兼并重組; (4)針對沒什么希望的企業,地方政府希望破產清算;(5)勞動力安置政策,這是地方政府關注的重點;(6)混合所有制改革,具體可包括引入社會資本、探 索員工持股制度。
針對《工作要點》中提及的“綜合政策”與“金融政策”,聶輝華認為日后如果出臺相應的債轉股政策,不會超過目前已有的政策范圍,只不過比較強調債轉股政策。他說:“換言之,這次五部委聯合下發的文件本身并沒有提供新的政策工具。”
一家礦業領域央企相關人士透露,從數據上看,2016年,該企業已經完成僵尸和特困企業處置27戶,減虧56億元,不過,在制定完善“處僵治困”的債務方案時,遇到了一些困惑,希望未來監管層能提供更細化的政策指導。(來源:經濟觀察報)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