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堅持源頭防治,調整“四個結構”,做到“四減四增”,即調整產業結構,減少過剩和落后產業,增加新的增長動能;調整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消費,增加清潔能源使用;調整運輸結構,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調整農業投入結構,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
山東是煉油化工大省,《方案》對化工行業從各方面做了部署。
調整產業結構方面,把鋼鐵、地煉、電解鋁、焦化、輪胎、化肥、氯堿等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和突破口。鼓勵企業通過產能置換、指標交易、股權合作等方式開展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布局。
地煉行業,壓減產能總量,上大壓小,發展煉化一體化項目,促進煉化行業區域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煉化一體化、規模集約化程度明顯提升。
焦化行業,按照“控制產能總量、靠近煤炭資源、配套鋼鐵企業、減少物流成本”的原則,不斷優化焦化產業布局,提升
裝備水平,拉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集中度。通過關停并轉、產能置換等方式,推動焦化產能向優勢企業集聚,支持煤炭主產區和鋼鐵企業集聚區焦化企業和重點項目做大做強,做好鋼鐵聚集區的產業配套,提升煤炭產區煤化工深加工水平,加大獨立焦化企業淘汰力度。
輪胎行業,進一步提高子午化率和產業集中度,增強品牌價值,提升質效水平。逐步減少斜交胎產量,重點打造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企業集團,扶持重點企業進入世界輪胎前10位。
化肥行業,大幅提高潔凈煤氣化占合成氨總產能的比重,壓縮合成氨產能,減少標準煤消耗和廢氣排放量。
氯堿行業,降低電解單位噸堿能耗強度,大幅提高氯氣同步利用率,明顯降低液氯道路運輸安全風險。
《方案》提出,對重點高排放行業工業企業實施季節性生產調控,17個設區的市要組織制定錯峰生產調控方案,明確錯峰生產的行業、企業清單及調控時段。對錯峰行業中環境行為特別優秀的企業,免予實施錯峰生產。
焦化企業通過延長出焦時間的方式降低焦化企業生產強度。炭素企業(以生產線計)達不到特別排放限值的全部停產;達到特別排放限值的限產50%以上。涉及原料藥生產的醫藥企業涉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工序,生產過程中使用有機溶劑的農藥企業,在采暖季原則上實施停產。
增加新動能方面:通過重點發展“十強”產業,加快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壯大綠色動能。
方案要求,大力加快傳統行業綠色動能改造到。2020年,原油加工平均綜合能耗降至63千克標油/噸、碳排放降至158千克二氧化碳/噸(地煉);化工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15%左右、碳排放降低18%左右。
方案還要求,提升園區集約發展水平,加快推動化工企業進入園區集聚發展,以化工園區認定為抓手,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總量控制的要求,到2020年,爭取將化工園區縮減到85個(含)以內,化工企業入園率達到30%,大力支持國家級綠色園區建設,逐步扭轉化工產業布局不合理、化工園區散亂的現狀。對國家級新區、工業園區、高新區等進行集中整治,限期進行達標改造,加快城市建成區、重點流域重污染企業和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2018年年底前,相關城市政府制定專項計劃并向社會公開。各地已明確的退城企業,要明確時間表,逾期不退城的一律依法停產。大力提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水平,進一步強化園區創建動力和示范性,鼓勵園區探索符合本地發展實際、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發展模式和組織方式。
方案還提出,壓減危險化學品公路運輸,加快建設“九進三出七連”的原油輸送網絡和“兩橫四縱三專線”成品油輸送網絡,到2020年,全省主要煉化企業、港口和成品油消費區域的原油和成品油主要采用管道運輸。加快構建覆蓋全省的“五縱六橫一環”天然氣輸送網絡,到2020年,基本實現天然氣管道“縣縣通”。
根據《方案》,山東繼續對電石、鐵合金等高污染、高耗能、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執行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政策;加將階梯電價政策實施范圍擴大至煉化、焦化兩大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