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HSMarkit估計,全球范圍內新增石油項目平均全周期盈虧平衡成本從2017年的42美元/桶升至2018年的44美元/桶,增幅僅有5%。2018年平均全周期盈虧平衡成本較2014年57美元/桶下降了近20%。盡管國際油價和上游勘探活動有所回升,但長期的產能過剩和美國以外地區勘探生產活動持續復蘇,將在未來幾年內抑制成本過快增長,預計全球主要油氣區塊的成本僅增長2%~5%。
1、全球油氣產能過剩,多數油氣產區生產成本可與美國頁巖競爭
經濟衰退期間,石油行業在降低上游成本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服務業成本降低帶來的收益超出了周期性通縮的影響。2018年平均全周期盈虧平衡成本較2014年下降了近20%,據IHSMarkit估計,大多數大型油氣區塊的新增項目盈虧平衡成本均低于60美元/桶,而2014年這一臨界值值為90美元/桶。目前,只有中國和加拿大礦采油砂新增項目的盈虧成本高于60元/桶。2018年新增上游項目多分布在非OPEC國家及地區,包括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區、巴西、北海和俄羅斯等地區的項目成本均低于美國頁巖油氣成本47美元/桶。
全球平均上游成本在2017年觸底,2018年開始回升。然而,產能嚴重過剩將制約周期性通脹和結構性成本下降,這意味著在2020年前成本回升很有可能會受到抑制。預計今年全球新增石油項目的全周期盈虧平衡成本僅微增5%,即從2017年全球平均水平的42美元/桶增至44美元/桶。
從純經濟學理論上來看,成本大幅下降促使一些大型石油供應增長地區成本可與美國頁巖油競爭,且有可能成為未來幾年抑制油價上行的重要因素,除非地緣政治因素超過基本面。此外,即使在行業復蘇的情況下,過去幾年中取得的成本下降帶來的收益也是可以持續的。
2、到2025年周期性成本下降或將消失
例如,由于深水項目投資巨大且在全球上游管道項目中占比較大,其資本支出和運營受成本油價下降的沖擊較大。一些大型項目被迫延期,最終投資決策的總設計運輸量從2013年140萬桶/日降至2016年的15萬桶/日。然而,自2014年以來,運營商已經將開發成本降低了近35%,其中多數大型深水項目成本甚至降至45美元/桶左右。
由于項目經濟性的提高和油價回升,截至目前,已獲批管道項目的設計運輸量已經從2016年的15萬桶/日回升至2017年的60萬桶/日。
為了達到更高的價格和持續降低成本,預計未來幾年審批速度將繼續加速,而這一增速將對中期全球石油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由于海上設備和油服產能過剩及海上項目活動恢復相對緩慢,預計未來兩年,油氣盈虧成本升幅將保持在5%以下,上游資本支出成本指數和上游運營成本指數相對穩定,將與2017年水平持平。
從中期來看,隨著油價回升和海上開發活動增加,預計到2025年周期性成本下降或將消失,而隨著新工藝成為常態,較大一部分結構性成本下降仍將持續。預計未來10年,油氣項目整體成本將保持在2014年之前的高點以下。
3、周期性成本和結構性成本共同制約油價
成本下降大致可分為兩類:周期性和結構性。截至目前,約60%的成本下降是周期性的。
周期性:是指由于油價下跌導致的成本下降,包括鉆機日費、原材料及油服供需,其直接影響上游活動和服務行業的定價權。由于供應過剩促使成本大幅下滑,這部分成本緊縮可能會隨著經濟活動和油價回升而逐漸放緩,但由于目前服務行業仍然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預計到2020年,不太可能恢復到大跌前的水平。
結構性:在結構性成本下降中,提高效率的貢獻占比最大,主要是指由于改善項目操作而帶來的成本下降,例如縮短鉆井時間、高效的完井操作所帶來的更高生產效率和經濟型,數字技術應用帶來的成本消減,尤其是標準化的設備的使用等。經過長期低油價的影響,這些結構性收益在公司文化和經營方式上的作用越來越根深蒂固,預計這些結構性成本降低在一段時期內難以改變。但結構性成本下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管理層的領導力和決策力,因此,這類成本下降幅度和可持續性在各個公司會有所不同。
結構性:這涉及到從原始設計到油田開發理念的改進,將項目分成幾個階段進行,而不是一次性運作一個大項目,以加速現金流和提高回報率。但目前使用這種方式降低成本相對較少。
即使在行業復蘇時期,仍有很大一部分成本降低措施可繼續沿用,如2018年40多個大型油氣產區的平均盈虧成本低于60美元/桶,除非全球石油供應發生大量中斷,否則,這將會成為制約油價上漲的關鍵因素。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