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于現代水質監測需求而言,技術的更新與設備的迭代不可避免要更超前。面對我國對水質監測“快、真、準、全”的要求,“智”取成為關鍵勝負手。
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究組操刀,由國家重大水專項和國家重大儀器專項等項目資助,歷時15年時間,自主研發的水質指紋污染預警溯源技術大放光彩。
據介紹,水質指紋污染預警溯源技術快速精確識別污染源,大大提高了環境執法效率,也在更有針對性的前提下實現了“降本”。研究員吳靜形象地將其描述為,“深入城市毛細血管,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相關技術和水質監測設備已經能夠識別13個大類、161種污染源以及330種污染物,具備預警、溯源以及留證三大功能。很顯然,這不僅代表著水質監測技術和應用的突破,也體現出了國內
環保設備高速發展的創新性和可塑性。
在當下碧水攻堅戰的背景下,河長制的縱深推廣下,黑臭水體的重點整治下,水質監測要發揮數據先鋒軍的作用,更要保障全程追蹤以及效果反饋。正是因為穿插于整個水環境治理和修復產業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國也越來越重視水質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即時性和真實性,生態環境部最近才通報稱,177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站將實現自動監測并全國聯網。下一步,各地仍將扎實推進水站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設備安裝調試。
如此,也不難理解,為何近年來我國水質監測技術一路捷報頻傳,迭代設備屢屢上市。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像水質指紋污染預警溯源技術的誕生,水質監測的智能化與數據化趨勢愈發顯著。
5月底,北京市建成首個光纖傳輸數據水質自動化監測站。該站能夠保持連續運作,24小時無間斷取樣,信息傳輸快、準、穩,實時反映水質情況,為水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就在同月的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環境部監測司司長劉志全介紹稱,隨著國控水站體系的建設,公眾以后就可以在手機上隨時查看地表水水質監測信息了。
另外,如今水質監測手段更加豐富,也更加多元化。利用無人機、無人船巡航,或者采樣、傳輸等已經變得更加常態化,成為了動態了解水質環境的補充方式。
還有青島下水運行的首個環保水質智能監測系統,輔以遠程監控,強化平臺建設,運用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全光譜自動監測技術等深度改善水環境污染預防和保護現狀。
智慧的觸角,可以無處不在,智能化、無人化、自動化、信息化的融合也可以填補水質監測管控的“盲區”。源于此,“清河鏡湖”的秀麗風光才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