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傳感器技術作為當代世界一項令人矚目的高新技術之一,一直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和研究。
2018年5月23日,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建設方案通過論證。7月3日,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正式在上海揭牌。創新中心將以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中試為目標,專注傳感器設計集成技術、先進制造及封測工藝,布局傳感器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和物聯網應用方案等領域,力爭在我國建成世界級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傳感器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的感知層都離不開傳感器的發展,據統計,目前全球傳感器約有2.6萬余種,并且還在不斷地增加。事實上,傳感器已經成為了未來智能時代的重要基礎。
在我國,國家也通過各項文件的出臺推動傳感器技術的發展。2017年12月15日,工信部正式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確定培育八項智能產品和四項核心基礎,而智能傳感器正排在核心基礎的第一位,處于最基礎最重要的地位。
面對市場的需求和政策的推動,傳感器也迎來了快速的發展機遇。根據麥肯錫報告的預測,到2025年物聯網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在2.7萬億到6.2萬億美元之間。其中,傳感器作為數據采集的入口、物聯網的“心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傳感器市場有70%左右的份額都被外資企業占據,同時還存在著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產業結構不合理,本土企業規模小能力弱等一系列問題,提高傳感器研發技術刻不容緩。
上海市作為國內高速發展的商業城市,已經在傳感器的應用上走在前列。前不久,在“大數據與城市管理項目”合作伙伴大會上,上海市就計劃在2018年底首批部署近50萬個傳感器,在交通、健康醫療、健康食安、環保、城市公共設施等5大領域實現安裝。
此次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的建立正合上海市傳感器產業快速發展的契機,通過傳感器的研發不僅能提高我國傳感器研發技術水平,同時能夠帶動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為其他地區智慧城市的建設積累經驗,為傳感器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機會。
(數據來源:前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