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石化工業聯合會園區工委會發布“2018中國化工園區30強”名單,山東以4家園區的上榜規模摘下“探花”桂冠。
作為中國的化工大省,山東在化工企業、園區數量上雄踞全國前列,在質量上也不落下風。不過,層層光環并不能讓化工園區們高枕無憂。今年6月以來,多地迎來中央環保督察組的重點督察,環保風暴之下,山東的化工園區們,究竟該如何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涅槃重生”?
穩坐寶座
科技創新助園區脫穎而出
據統計,山東的煉油、輪胎、氯堿、化肥等產業規模均居全國首位,特別是煉化行業,僅地方煉化產能就達1.3億噸,占據全國地煉近70%的產能。截至2016年底,山東化企進入全國化工500強名單的已有104家,占總數的20%.由此,山東也坐穩了“全國第一化工大省”的寶座。
“通過科技創新幫助化工園區保持生機與活力”,正是山東的四大化工園區在歷次榜單中保持常青的一致選擇。
此次在化工園區榜單中排名前五強的淄博齊魯化學工業區是山東省與中石化的合作項目,園區依托特大型化企齊魯石化,吸引了美國伊士曼公司、英國BOC公司、德國朗盛集團等諸多世界化工巨頭,以高起點、高技術、高效益為標簽。
國內瓶蓋的年產量在10億—50億只,而“茂金屬聚乙烯”非常適合瓶蓋的生產,去年,齊魯石化完成的“茂金屬催化劑氣相聚乙烯技術”,打破了國外對我國茂金屬催化劑及其工藝的技術壟斷。憑借一系列核心技術的突破,再加上企業龍頭的帶動、雄厚的產業基礎,4家化工園區的脫穎而出也就順理成章。
不過,在山東為數眾多的化工企業、園區中,類似核心技術的突破仍以“點”為主,并沒有在面上形成“燎原之勢”——比起小部分注重高科技的“樣本式”園區、企業,大多數化企和園區仍停留在“散亂差”階段,這也直接導致了環保風暴下的“關閉潮”。
大浪淘沙
技術先進程度是重中之重
去年12月底,中央環保督察組向山東反饋督查意見提出,“山東省化工行業無序發展問題突出,大量項目違規建設,環境污染和風險十分突出。”
更清晰而殘酷的事實是:在該省9500余家化企中,規模以下企業占到了63%;上萬家化企中,2/3的化企對行業的總貢獻率只有可憐的3%.
為解決積弊,山東“斷臂求生”,以短痛換取長遠發展:他們減掉了一部分規模特別小的企業,特別是設在農村、社區里面的小廠、小作坊,一旦查實,一律關停。幾個月前,山東一度在4個月內關閉了近600家化工企業。
在減少化企數量的同時,山東也在減少化工園區數量。數據顯示,山東現有各類化工園區和化工聚集區199個。按照山東省經信委主任錢煥濤的計劃,“相關部門將通過整頓,把這個數字減少到100家以下。”這就意味著有一半的化工園區將被淘汰。
“大浪淘沙,適者生存”,誰能笑到最后?
一個月前,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化工園區認定辦法揭開面紗。一時間,山東各類化工園區被逐一篩選,199個園區中,共有32家化工園區和1家專業化工園區脫穎而出。不過,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園區認定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進入化工園區的企業、項目也要一個一個認定。
認定標準是什么?技術先進程度將是重中之重。按照錢煥濤的說法,山東將高端化工列為改造提升的十大產業之一,要求化工產品、
裝備是高端化的,工藝也要是國際領先的,因此“必須要嚴格認定進入園區的新項目是否符合這個標準。”
生死抉擇
高端高質成唯一選擇
作為首批進駐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的企業,亞通石化曾被當地民眾稱為“污染大家伙”。
在“環保決定生死存亡”的形勢下,亞通決定換個活法——這些年來,企業通過投巨資強化環保管控,使各項環保指標均優于園區標準。沒想到,治污竟然換來了好生意,如今的亞通產銷兩旺,發展勢頭良好。該公司安全環保部部長劉豹不禁感嘆,“如今我們連睡覺都踏實了。”
昌邑濱海(下營)經濟開發區現有68家化工企業,安全是園區的首要大事。“在整個園區中,污水、危廢處理,VOCs在線監控,地下水水質監測井等環保項目和設施構成了完備的環保體系。”該園區安全生產與環保監督辦副主任徐述興介紹。
在生死抉擇面前,變被動為主動,是亞通石化和昌邑濱海經開區的共同選擇。事實上,他們的自覺也源于全省層面的部署。四個月前,山東省頒布的《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明確規定:推動現有化工園區提質升級,提升園區承載力,推動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向園區集聚,促進產業集群上規模、上特色、上水平。
在這樣的指揮棒下,山東的化工園區正出現新改觀。例如東營就把高端石化基地建設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一號工程,舉全市之力推進建設。
隨著“環保風暴”的不斷升級,如何有效解決防治園區污染和發展經濟之間的矛盾,找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點將考驗著當政者的智慧。而高端高質的發展路徑,無疑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