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家港東沙化工園區又有新消息傳出:繼2017年底實現整體關停后,目前園區地塊的新藍圖浮出水面,將轉型主打新材料、新
裝備產業,實現舊貌換新顏。
從化工的視角來看,頭一遭出現了園區也會“黃”的案例,著實新鮮。而更深一層的是,張家港東沙化工園區的涅槃重生,可能非個案,而是一個重要事件的開端。從此,化工園區以淘汰低端、做強高端、整體提升的供給側改革進程正式掀開大幕,其路徑可能先是行政力量主導下的優勝劣汰,繼而是市場力量主導下的洗牌重整。
為什么這么說呢?不妨先來看一下江蘇省的情況。江蘇是全國化工企業聚集區,在這里既有一大批化工園區入圍全國30強的喜,更有化工企業入園率低、園區整體層次不高的憂。中央第三環保督察組此前督察江蘇時發現,江蘇省6300余家各類化工生產企業中,入園率僅30%左右,有的地區入園率甚至只有約10%;江蘇部分沿海區域、環太湖區域、沿長江岸線等地的不少化工園區規劃建設層次不高、管理不力,企業違法排污問題突出。
江蘇是老牌的化工大省,也是長三角經濟強省,推江蘇及全國,當前全國化工園區發展的亂象和危局,其義自見。
怎么解題呢?入園率低就必須引導和推動散亂的化工企業進園入區,這項工作已開展有年,山東、江蘇等化工大省都已制定詳盡的規劃和目標。已有園區數量龐大且整體層次不高,破解之道就只有華山一條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江蘇省已經在率先探索發力。針對化工園區布局散亂、整體層次不高,一些園區只能稱作是化工企業集中區、沒有實現循環經濟,園區前期規劃不力致使一些企業依然建在人口密集區和生態敏感區等狀況,該省大膽做出了關閉轉型部分低層次園區的壯舉。位于張家港長江岸線的東沙化工園區建設已有20多年,依然屬于層次較低的園區,2013年當地政府啟動關停轉型工作,歷時4年成功關閉,園區內17家化工企業按照“一企一檔”的法子,實現了關停并轉妥善安置。至此,東沙化工園成為江蘇全省乃至全國首個整建制主動實施關停的化工園區。
“關停后,我們將聯合多方對地塊進行重新規劃,瞄準新材料、新
裝備等高新產業方向,打造一個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新園區。”“化工區關停了,空氣中再也聞不到異味,感覺整個環境都變好了,生活也更加舒心。”從當地政府的籌謀和周邊居民的感受看,東沙化工園的關閉轉型,分明就是一次示范,也是山雨欲來前的風聲。
化工園區開啟供給側改革進程,作為化工人,明知會有疼,但依然欣欣然、向往之,期待一枝獨秀后的夏之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