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軍事科學院某研究所研發的煤基通用柴油,在軍委后勤保障部組織的專家技術鑒定會上受到好評,專家們一致認為,地面
裝備煤基通用柴油具有通用性強、適應性好、清潔環保和儲存安定性優異等特點,整體質量優于車用柴油(Ⅵ)和軍用柴油。
“一線部隊的試用結果表明,我們研制的地面
裝備煤基通用柴油,可滿足地面裝備在-60℃到55℃氣溫條件的全地域通用要求,填補了極寒地區用柴油空白,拓寬了軍用柴油生產來源,確保了軍用能源戰略安全。”該研究所所長王長富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油料,戰爭的血液。然而,為軍隊生產供應油料的煉油企業,卻多數依賴原油進口。我軍現有柴油品種和性質也不能滿足練兵備戰要求的實際,現供應的低溫性能最好的-50號軍用柴油只能用于-44℃以上的氣溫環境。不僅如此,我軍訂購使用的柴油品種有數十個,不僅牌號多,而且通用化程度比較差。
“冬季趕上寒潮,柴油滿足不了性能指標,裝備趴窩出不了門。而南方部隊跨區機動到北方演習,首先要考慮攜帶的柴油能不能滿足地域使用要求。”相關科研人員表示,這些問題都不利于戰時保障,“況且現有的低凝原油資源減少,未來-50號軍用柴油生產將變得格外困難。”那么,是否有可能利用我國豐富的煤炭資源開發出一種可全地域通用的柴油來解決極寒地區無柴油可用難題,實現柴油戰時保障品種簡化和通用化,提升軍用能源戰略安全?
作為我軍軍事能源建設發展的總體論證單位和主體研究力量,這個研究所承擔的全軍后勤重點項目“地面裝備煤基通用柴油研究”,通過了原總后勤部的審批,項目組隨即投入到緊張的科研攻關中。
經過反復測試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煤炭直接液化出的柴油并不能滿足軍用的標準要求。科研人員首先要突破的關鍵技術,就是通過餾分切割的辦法摸清其內部組成,按照溫度階梯進行分組,例如180℃—185℃范圍內的烴類化合物百分比是多少,進而建立起各溫度階梯占比關系與煤基柴油宏觀性能的相關性,綜合分析確定適合作為煤基通用柴油的餾分基礎油。
原理聽起來簡單,但真正實踐起來,困難要比想象的多。煤基通用柴油的餾分基礎油十六烷值偏低、潤滑性較差,需通過配方研究予以解決。差異往往在小數點后幾位,但越是極致越要付出更多。經過連續1年多的反復實驗,十六烷值由40.9提高到46.2,潤滑性磨痕直徑由634微米降到265微米,實現了添加劑量少、改進效果好的目標。試制產品指標分析表明,所有結果均達到任務書技術指標要求,且低溫性能好,凝點低于-60℃,且硫含量極低——是一種十分清潔的燃料。
坦克燃用一般柴油煙度較大,而煤基柴油幾乎不含硫和芳烴,尾氣煙度明顯降低。某裝甲團坦克駕駛員陶值文說:“使用這種新型通用柴油后,早上在車庫冷啟動車輛時,煙度小了、氣味少了、也不嗆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