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近期,兩江新區市場監管局透露消息,截至目前,當地直管區資質認定機構總數已經達到40家,2017年共出具檢驗檢測報告420.34萬份,實現檢測技術收入23.45億元,約占重慶市總量的40%。貢獻了近半收入的檢驗檢測行業,無疑將成為兩江新區乃至整個重慶市接下來的發展重點。那么當前全國檢驗檢測行業又呈現了哪些發展趨勢和問題呢?
上個月召開的ACCSI2018“檢驗檢測產業峰會”探討和分析了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據峰會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16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33235家,較2015年增長了6.4%,而這一數據在2013年僅為24847,可見近幾年漲幅不小。與此同時,營業收入也從2013年的1400億元,躥升至2016年的2065億元。無論是出具的報告數量還是擁有的儀器設備資源總量都呈現出增長趨勢,可以看到國內檢驗檢測行業的規模正在不斷壯大。
不過,行業規模的擴大不代表發展是良性的。環境監測、食品檢測、工業生產等領域的需求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的檢驗檢測市場規模,但是真正能夠瓜分“蛋糕”、搶占市場的往往都是國有機構和外資機構。作為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部分,民營檢驗檢測機構連續幾年數量增長超過30%,但是卻未能形成與其他兩大機構抗衡的力量,發展的質量還有待提升。
前不久,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新實在采訪中指出,“從目前國內檢驗檢測行業整體來看,嚴重存在著散、亂、弱、小問題,已嚴重制約著檢驗檢測技術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提升,制約著我國向‘質量強國’邁進。”目前,我國檢驗檢測行業主要分為國有機構、民營機構和外資機構。國有機構資金雄厚,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支持的服務項目范圍廣。外資機構經驗豐富,專業性強,公信力高。這兩大機構的實力都是民營機構難以相提并論的,不過民營機構也有著自己的優勢。首先是體制機制靈活,在服務方面效率比較高,無需等待太多時間;其次是機構布局擴張快,可以對更多地區提供服務;最后則是價格較低,滿足中小型企業的需求。
總結之,制約民營機構做大做強的原因,正是李院長指出的“散、亂、弱、小”。現在很多機構規模較小,實力較弱,儀器設備不全,服務項目也分散于不同領域。別看國內檢驗檢測機構遍地開花,實際上基本沒有什么收入,連生存都難以為繼。在很多人看來,國有機構背靠監管部門,出具的檢驗檢測報告可信度很高,同時又本著“國外的月亮更圓”的想法,對外資機構也相當信任。相比之下,對民營機構的信任度就沒有那么高,也就很少會把業務交給他們。
當然,這種現狀也與一些檢驗檢測機構,尤其是民營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脫離不了聯系。國家認監委實驗室與檢測監管部主任喬東在談話中透露,不少檢驗檢測機構沒有發揮其傳遞信任的作用,背離了初心。光是2017年,監管部門處理過的檢驗檢測機構就超過了4000家,占到了整個行業的10%。有些機構為了生存下去或者牟取更高的利益,鋌而走險與客戶采取“黑箱操作”,炮制虛假的證書和報告,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目前可以看到監管部門對此已經有了重視,采取的行動也卓有成效。未來弄虛作假行為會慢慢變少,檢驗檢測市場秩序也將得以恢復,但是信用污點卻還需要很久來抹平。
不管怎樣,檢驗檢測行業總歸是朝著樂觀的方向發展。機構數量還會繼續增加,營業收入也會持續增長。近年來,伴隨著國家支持和監管力度的加大,四大“國家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示范區”、常州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等具有集聚力的產業園區拔地而起,打造出行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吸納眾多檢驗檢測機構和企業入駐。各地也在采取各種措施培養專業人才,提升國內檢驗檢測行業的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相信未來,越來越多具備實力的機構將慢慢崛起,成為國內檢驗檢測行業的中堅力量,以檢驗檢測推動國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編輯點評
檢驗檢測非同小可,事關人民生命安全,事關產業經濟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從國內檢驗檢測行業整體布局,解決檢驗檢測行業散、亂、弱、小問題,將成為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的頭等大事。
(原標題:檢驗檢測機構遍地開花 行業發展仍需提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