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中國歷史悠久,珍貴文物燦若星河。據2016年全國普查結果顯示,普查統計的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4,907件/套。全國備案博物館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文物行政部門管理的國有博物館2837家,其他行業性國有博物館745家),非國有博物館1110家。
當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將其作為“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抓手。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將文化遺產保護提升到維系本土文化獨立性的國家戰略高度予以系統部署,將其作為維系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文化自信、文化認同的重要舉措。那么,如何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呢? 也許光靠悠久的千年文化和遺產是不夠的,還要有更加深入的文物科學認知和技術保護應用。
2016年底,科技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規劃》里明確提出,要顯著提升“文化遺產價值認知”和“文化遺產保護修復”的科技支撐能力。對于前者,要集中突破天地聯合遙感遙測、考古預探測智能機器人、復雜環境中的水下文物探測與判別、多功能水下及水面搭載平臺、高環境適應性水下文物監測、精準測年、無損/微損檢測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一批相關關鍵
裝備,初步構建文化遺產價值認知技術與
裝備標準體系。對于后者,則要構建針對金屬、陶瓷、紡織品、紙質文物、古籍善本、陶質彩繪等館藏文物的保護修復和檢測方法體系,并形成一批相關技術規范及方法和產品標準;要提升環境監測傳感器性能,研發水鹽監測傳感器、霉菌監測傳感器、污染物及水質監測傳感器、游客數量監測裝備、地形地貌監測裝備及新一代物聯網監測技術和相關裝備。此外,為了加強相關人才基地與科研平臺的建設,國家還將在古代壁畫保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陶質彩繪文物保護、紡織文物保護、古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公共數字文化等方面建設若干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年6月,國家文物局又印發了《關于加強“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的意見》,提出將開展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強化應用基礎研究,推進預防性保護技術創新,構建文物保護修復綜合技術體系,建立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體系,著力推進文物保護裝備升級及應用,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加強科技成果推廣示范等內容。
以上頒布的這些相關國家政策,應當說是為文物領域的科學儀器市場帶來了重大利好消息。
而據媒體報道,就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部主任潘路也表示,盡管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在文物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到目前為止,很多中小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方面還是非常落后。他建議,今后在文保領域要加強應用科學儀器設備,積極引進先進儀器。
編輯點評
文物保護,任重而道遠。除了改變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還需要與時俱進,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提升文物保護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從儀器儀表行業的角度來看,國家文物保護工作離不開科學儀器設備的應用,文物保護裝備產業的發展前景有目共睹。不過隨著文物保護裝備標準體系的構建,該行業的準入門檻和要求也會有相應的提高。相關儀器制造企業應當抓住機遇,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為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優質的儀器產品。
(原標題:文物領域的科學儀器市場)